[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20:30

关税没坑到越南,反而让美国消费者再也买不到便宜货了?

在国际贸易场景中,关税的征收常呈现出“成本由外国承担”的表面特征。

以越南与美国的商品贸易为例,越南制造一件商品的成本为1美元,运输成本50美分,原本美国消费者以1.75美元即可购买;而美国本土生产同款商品的成本为1.75美元,运输成本25美分,售价2.25美元。
当美国对越南商品征收75美分关税后,越南商品的制造与运输总成本升至2.25美元。
此时,若越南企业选择维持原价或仅小幅调整价格,短期内似乎是外国企业承担了部分关税成本,美国政府也通过关税获得了额外收入,这让“外国承担成本、政府获益”的说法看似成立。

但这种现象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与局限性。
若美国产品价格结构发生变化,比如美国企业制造成本降至50美分、运输成本50美分却仍以1.75美元售价销售,此时对越南商品征收50美分关税后,越南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为1.5美元,若越南企业继续以1.75美元出售,美国政府能获得50美分关税,消费者短期内未多花钱。
可这种情况难以持续,越南企业作为逐利主体,会优先选择将商品投向关税更低(如仅30美分)的市场,或与无互惠关税的国家(如印度)开展贸易,以保障自身利润。
一旦越南商品退出美国市场,美国市场上该商品的供应将减少,原有供需平衡被打破,表面上的“成本由外国承担”便会随之瓦解。



从长期经济规律来看,供求关系是决定关税成本最终归宿的核心因素,消费者往往成为最终的买单者。
回到最初的贸易案例,无论美国消费者选择购买本土商品还是加征关税后的越南商品,实际支出都会增加。
购买美国本土商品时,消费者需支付2.25美元,较购买未加税越南商品时多花50美分;购买加征关税后的越南商品,即便越南企业按成本价销售,消费者仍需支付2.25美元,同样多花50美分。
这意味着,无论短期关税成本如何在外国企业与进口商之间分摊,消费者的支出增加已成为既定事实。
当外国企业因高关税退出美国市场后,供求规律的作用更为显著。商品供应减少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减弱,美国本土企业失去外部竞争压力,消费者选择空间缩小,最终不得不接受更高的商品价格。
例如越南企业转移市场后,美国市场上该商品仅剩本土供应,消费者只能以2.25美元购买,且美国政府此时也无法再通过关税获得收入,所有额外成本完全由消费者承担。
正如经济学界的普遍观点,关税本质上是对进口商品的间接征税,其成本最终会通过价格上涨或供应减少的方式,转嫁给终端消费者,这一过程如同重力规律般难以违背。

关税的征收不仅决定成本承担主体,还会对市场产生一系列深层影响,进一步加剧消费者的负担。
一方面,关税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准入门槛,限制了外国商品的进入,直接导致市场上商品种类减少,消费者失去了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原本消费者可在1.75美元的越南商品与2.25美元的美国商品之间自主选择,加征关税后,若越南商品退出,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更高价格的本土商品,选择权被大幅压缩。
另一方面,关税还可能引发贸易连锁反应,对整体经济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若美国持续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其他国家可能会采取反制措施,对美国出口商品征收关税,导致美国出口企业利润受损,进而影响国内就业与经济增长。
而这些负面效应最终仍可能通过物价上涨、收入增长放缓等方式,间接传导至消费者身上。
从长远来看,关税并非单纯的“政府获益、外国承担成本”,而是会通过供求规律与市场连锁反应,让消费者成为最终的成本承担者,同时还可能制约市场活力与经济发展。
#时事热点头条说##热点##国际##经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税没坑到越南,反而让美国消费者再也买不到便宜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