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16:49

菲律宾政府启用实时地图追踪救援地震幸存者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为应对涌入菲律宾宿务北部的救援队伍和捐赠物资的激增,政府机构呼吁公众与其协调,统一进行救援物资的分发工作。
在9月30日那场重创菲律宾宿务省的地震发生后,77岁的赫苏斯·阿拉吉德顶着酷暑,徒步数公里,只为从丹班塔延市的灾难响应中心获取一瓶饮用水。
阿拉吉德是帕霍描笼涯(Barangay Pajo,菲律宾最小行政单位)的一位卢马德族(当地原住民)老人,他的家乡位于宿务省的最北端。丹班塔延镇位于博戈市以北23公里处,毗邻此次地震的震中区域。
“政府发放了救灾物资,运到了我们村的教堂。一部分村民领到了,但并非所有人都能领到,因为数量根本不够,”阿拉吉德用宿务语说道。
他推测,这可能是因为通往他们社区的道路尚未铺设水泥,而且远离主干道。一些邻居选择在主干道旁搭起临时住所,等待救援物资的到来。
在宿务北部的交通干道旁,一些居民用旧帆布和破损的胶合板搭起了临时帐篷,他们高举着写有求助信息的标语牌。每当有车辆驶过,尤其是越野车(SUV),他们便会冲向路边,高声呼喊寻求援助。

帕霍描笼涯的居民罗塞尔·亚亚在10月4日向拉普勒新闻网(Rappler)透露,那些居住在偏远村落(即所谓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的民众,收到的援助物资严重不足。
罗塞尔指出,更糟糕的是,如果未能被列入地方政府的受援名单,这些居民将完全得不到任何援助。她的邻居托托·帕尼多解释说,正因如此,他们才被迫在主干道旁排起长队,向过往车辆乞求物资,以便将救济品带回去给孩子和老人。
截至发稿时,受灾最严重的博戈市部分区域仍在陆续接收援助物资。随着政府雇员返回市政厅协助打包救济品,物资的分发速度正逐步加快。
志愿者和地方政府单位现已开始向圣雷米吉奥、梅德林、塔博贡、图布兰、塔布埃兰、索戈德、博尔邦和丹班塔延等城镇派遣救援队,为那些援助物资短缺的居民提供帮助。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丹班塔延市市长吉尔伯特·阿拉比斯表示,该镇受灾家庭超过32000户。
阿拉比斯在10月3日(周五)的一则社交媒体帖文中称:“虽然我们收到了来自其他地方政府、宿务省政府、私营机构以及热心捐助者提供的大量救灾食品包和瓶装水,但这些物资仍然不足以满足所有受灾家庭的需求。”
市长补充说,由于援助物资短缺,市政社会福利与发展办公室已经建立了一份重灾家庭名单,这些家庭将优先获得救济物资。阿拉比斯强调,这份重灾家庭名单是由各个描笼涯的官员提供的。他同时否认了社交媒体上关于物资被滞留在镇指挥中心的指控。
阿拉吉德透露,描笼涯的官员正在实施一种票证制度,以确保受灾民众能够公平地获得援助物资。然而,居民罗塞尔对此名单制度提出了批评,她主张救济物资应当惠及所有人。
“Kung kinsa ra ila duol mao ra makadawat. Paita gyod(只有跟他们关系近的人才能领到援助,这实在令人心酸),”罗塞尔表示。

配送困境援助物资的配送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政府官员及民间团体的志愿者指出,部分道路的状况延误了救灾物资的运输。
拉普拉普市议员朱纳德·陈在周六于社交媒体发布了一张照片,显示一辆运送救灾物资前往宿务北部的皮卡车在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后不幸翻覆。
宿务市的一位志愿者汉斯·诺埃尔·巴利拉周六向拉普勒新闻网透露,一辆载有超过850公斤大米、罐头食品和饮用水的卡车,在前往丹班塔延的邻镇梅德林途中,因发动机过热而被迫停运。
来自西南大学PHINMA的志愿者兰妮·阿马托里奥则表示,通往北部的道路交通拥堵异常严重,满载救灾物资的集装箱卡车占据了大部分车道,同时还有大量的私家车也正驶向北部地区。
为应对大量运送捐赠物资的团体涌入北部地区,政府机构呼吁公众协调救灾物资的分发事宜。
菲律宾中维萨亚斯民防办公室(OCD)在10月3日发布公告,要求私人团体避免自行驾车前往宿务北部地区。因为持续发生的余震危及民众安全,且交通拥堵可能会严重影响应急团队的救援行动。
民防办公室表示:“我们鼓励希望直接向受灾地区提供援助的人士,通过省级或国家政府机构以及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捐赠。”该机构指出,一个集中化的系统可以有效避免援助物资的重复发放。
宿务省政府同时宣布,菲律PIN国家警察已在通往宿务北部的国道沿线设立了检查站,以追踪救灾物资的运输与分配情况。
“在我看来,检查站只会导致前来救援的车辆严重拥堵。我们清晨出发时,就目睹了大量车辆堵塞在道路上,”来自达纳奥市的莱斯特·安托利亚奥向拉普勒新闻网表示。当时,他正与他的团队在丹班塔延市的塔皮隆村开展救援工作。
宿务省省长帕梅拉·巴里库阿托在社交媒体上澄清,设立检查站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居民的安全,并非要阻碍捐赠者进入北部地区。她补充说,捐赠者无需向省政府申请许可或登记,即可运送物资。
为统筹救灾工作,该省于周五推出了一个应急响应追踪系统。该系统允许私人捐助者在一个数字地图上标注他们已经援助过的区域,从而实时监测全省的救灾物资调配情况。据省政府透露,追踪系统的第一阶段将覆盖救灾物资的分发,后续阶段将聚焦于灾后的重建工作。
数字地图上,救援物资的流向被标记为一个个移动的光点,它们正从城市涌向灾区,描绘出一幅高效、有序的现代救援图景。而在地图之外,在宿务北部灼热的阳光下,77岁的赫苏斯·阿拉吉德仍在路边等待着,他需要的,仅仅是一瓶水。高科技的追踪系统,能否穿透层层阻碍,抵达这“最后一公里”的终点?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人性的叩问。
作者信息
约翰·西乔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菲律宾政府启用实时地图追踪救援地震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