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韩国人想出走,内卷从摇篮开始!生在韩国究竟有多难?
不知道你发现一个现象没?就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知,移民的指数一直处在稳步上升的趋势。这是为何?今天所讲的韩国在这方面便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国家。
据统计韩国的人口数量有五千万出头,但是令人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生育率却稳居全球倒数。
也因此韩国人经常会被别人称为一个会“自然消失”的国家。
但是真正让人心里觉得不可思议的,远远不止着这冷冰冰的统计表,而是年轻人的选择。
你敢相信吗?电视台做过调查,韩国二三十岁的韩国人里,竟然有超过一半想离开韩国。
而更让觉得惊讶的是,除了这个年龄段群体,还有另外一批人更是离谱。
那就是已经成家的群体,这类人群里竟有七成都在考虑移民。
通过这两个数据,可以看出韩国人的移民真的是极其强烈的。
他们不止要移民,甚至新生儿出生率也产生了极低的现象。
在2022年全国新生儿竟然不足二十五万,要知道前面我们也说了韩国的人口数量可是有五千万出头的。
而且在同一时期,过去十年每年大约都有六十万人迁往海外。
据相关数据统计,如今登记在册的海外韩国人累计已达数百万。
最让人觉得奇葩的现象是,而且离开的,还多是有学习力和工作力的那一批人,也就是说最有可能提高韩国GDP的人群移民指数也非常高。
这个时候就很多人问了,那为什么韩国生得这么少?
其实要弄懂这个问题,还是得从“出生前”说起。
其实普通家庭在决定要不要孩子时,可不是盲目的。
相信比较关注韩国状况或者是经常看韩剧的都知道,其实韩国人是很重仪式感和教育的。
所以往往结婚后的夫妻双方不会轻易要孩子,而第一反应则是自己能否提供体面的教育和生活。
也就是韩国人其实一直在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优生优育。”
所以这就对于资源拮据的家庭来说,成为了一道几乎无解的题。
经过一番筛选,如果真的生产了,紧接着压力就真的来了,不得不说,韩国人的压力真的是从幼年就开始了。
韩国的补习班文化可以说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有的时候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聪明,还会让孩子使用药物辅助。
所以说这种现象就导致补习班在韩国并不是加分项,而是默认项,是学生们必须要做的。
而且不止如此,更可怕的一个现象就是暑假、寒假其实是被用来把下一学期的课程提前学完的。
等到开学的时候,进度更快的同学在课堂上一路领先,而后排同学则看着心里发慌,课后再去补。
补习班则有一种更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等补到一定人数,老师竟然直接默认“大家都会了”,进而把全班进度再往前推一把。
相信会导致什么样的现象,大家也都能想到。
学不会的人跟不上,于是只能找补习班。于是补课—加速—再补—再加速,成为了一个死循环。
而把这一切推到极致的,其实是每年一次的高考。
在韩国有句老话,“四当五落”,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说如果你一天睡四小时还能上岸,但是一旦你睡了五小时那你就有可能掉队了。
真的有这么夸张?又或者说为什么韩国人在上学的问题上这么拼?
其实这与韩国的贫富差距状况是分不开的。
对大多数出身一般的家庭来说,上学这条路几乎是唯一一条能够改变命运的路。
而且终点还写着三个字母:SKY。
这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对应的就是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和延世大学。
虽然绝大多数高中生都能考上大学,但是能够真正进入顶尖学府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二。
百分之二什么概念?这就是说,如果你拿到了这张门票,那就不止是学历上的问题了,更是人脉、平台和无穷无尽的机会。
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以为这已经是韩国学生的终点,那你就完全想错了!这只是下一场淘汰赛的入场券。
等到毕业后,他们国家的年轻人跟我们国家的年轻人一样,面前横着会两条路。
这两条路一条通向财阀大企业,而另一条则通向中小公司。
但是这个时候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因为韩国的前十大财团就创造了全国绝大部分的产出,但是岗位却是少得可怜。
所以说这么激烈的竞争下,留在小公司的人就占了就业人口的八成,待遇与上升路径更是难以匹敌。
最优秀的那一群人便继续向大企业集中,而小企业则是更难留人,竞争力更弱,利润更薄,年轻人更不愿意加入,循环再一次闭合。
而其实在这条“头部赛道”里,还存在一个标志性场景。
那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可谓是韩国龙头一样的企业——三星。
pic/y5yqfwestm0.jpg
每一年,三星会组织入职考试。
但是报名人数一般都在十万左右,但是能够真正被录取的却只有几千。
最主要的还是考试内容,三星耳朵考试题目覆盖得极广,而且有时候还会冒出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冷门知识。
pic/kevpz2eyupm.jpg
不过这种用僵硬的方式筛出能吃苦、会做题的人,倒也契合大企业的口味。
虽然听起来很难,但是待遇和薪水也是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所以依旧有很多人挤破了头。
pic/ezmnsb2xyxf.jpg
可不要以为“挤进来”了就是“上岸”了。
要知道名义上法定工时其实是有限制的,实际的加班早已写进管理制度里。
关于这类问题,其实在几年前劳动部门就提出过要把每周工时的上限放宽到近七十小时,而且同时配套强制性休息间隔。
pic/huwm5smgkze.jpg
这乍一听是在“保护劳动者”,但是如果你把日历摊开,能真正休息的时间其实所剩无几。
于是大家都自愿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继续去工作,这可不是出于热爱,而是出于恐惧。
pic/wudqiar1xqv.jpg
毕竟谁也不知道哪天就又可能会被下一轮“看不见的竞争”淘汰。
于是在这种节奏下,赢,就被视为理所当然,当然,如果输了,也会被立刻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pic/hpszxszvuia.jpg
就这样压着压着,有人转身投入宗教或极端组织,目的想从另一条路寻求“意义”。
但是更多的人会选择把辞典翻到“逃离”,开始为自己和孩子找能呼吸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开始移民。
pic/pslypjff1gu.jpg
要知道韩国的现代化其实是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资本结构之上的,巨头企业对产业链、金融和政策有极强的影响力。
不止如此,甚至它们还拥有着全球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同时也决定了国内机会的稀缺与集中。
pic/0xftlt3aqmf.jpg
这意味着什么?
这也就意味着年轻人如果想要进入这些体系,则需要更长的教育、更高的分数、更拼的工时、更密的证书。
而且教育端的竞争也并不止于“课内”。
pic/wlwaprorfdn.jpg
就比如家长群里的信息互通其实更像是另一场赛跑。
就比如谁先报上热门补习,谁先抢到名额,谁先拿到所谓“名师”的讲义,他们认为时间差就可能变成分数差。
pic/co4mflkl2th.jpg
久而久之,这种现象下孩子的社交就会自然而然被分数结构化,家长的社交也被升学倒逼化。
这时候可能有人说了,这内卷完全是“无意义的竞争”。
pic/in2v2r0txd5.jpg
那你大错特错了,这对一个家庭而言,可不是无意义的,只不过是成本越来越高,收益也越来越不确定了。
就像你身处在职场上,那么职场端的绩效评估、团队排名、项目轮换,时时刻刻在制造相对的位置。
pic/gcnaodtsqrt.jpg
如果你今天拿了A,但是明天B就可能被视作退步。
比如加上房地产、育儿、养老的经济压力,其实很多年轻人自然而然开始会把“结婚”“生育”“安家”一项项从人生清单里划掉。
pic/rpwokrkfoft.jpg
可不要理解错了,这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算不过来。
就比如在育儿前,费用简直数不胜数,像补习费、房租或房贷、看护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都要算上,算着算着,那倒不如直接不生的好。
pic/spwvxxt1wlc.jpg
所以既然韩国到了这种情况,自然而然,移民对有能力的人来说,就是更好的选择。
只不过复杂的点变成了手续、语言、文化和代价等。
其实到了这种时候,他们也会默默地进行对比,是在原地继续押注一个高强度、低确定性的赛道,还是去一个强度没那么高、规则相对可预期的环境。
pic/emfvg5rvund.jpg
其实内卷这种现象并不是韩国独有的。
但是在韩国,它像是从学校延伸到公司,再从公司渗进家庭,把人的选择快压缩成几条窄巷了。
pic/z4ipczm4hzp.jpg
所以说经常有人说,如果有时候,你想理解一座城市的精神状态,其实不用看宏伟大道,只要看凌晨的便利店就够了。
就像灯总是亮着,货架整整齐齐,咖啡机不停地运转。
而紧接着穿西装的、背书包的、拎电脑包的,一个个推门进来,买一瓶饮料,扒几口三明治,又匆匆走回夜色里。
pic/fxl0bwhrywg.jpg
街角的公交车站,更是离谱还有人在背单词。
再看马路对面,补习班的楼层只关了一半的灯。
这时候虽然谁也不说话,但是其实谁都不敢慢下来。久而久之,很多决定就这么做出来了:不生,或者生在别处;不留,或者先离开看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