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印度人面临饿死危机,印度为什么还要出口粮食呢?【深度】
你敢相信吗?印度竟然有人正在故意被饿死!这怎么看都觉得不会是真实存在的。印度在人口上和中国简直是不相上下的。而且不仅如此,在粮食产量上,印度也是直接稳居世界前三。
单看这个粮食产量,就觉得“饿死”这个词真的很难与印度这个国家联系到一起。
这么多的粮食,难道不够国家人口分配吗?但是商超里那些塞满中东市场的大米袋子,其实都来自恒河平原,都能出售了,为什么还不能满足本国人的粮食使用?
原来这只是我们见到的表面,如果走入印度这个国家,你就会发现这个国家的真实现象:那就是人均粮食并不充裕。
不止如此,甚至有很多家庭把日子过在主食和盐巴之间,能不能加点肉,都是另一回事。那导致这种现象究竟是哪里的原因呢?
如果单单从地理账面其实是看不出问题的。
因为印度地势相对来说是很平展的,像这种大片平原连成一片,那么南面就迎着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降雨丰沛。
要知道中国的耕地比重才占到占国土的约六分之一,但是印度却有过半土地适合耕种,而且很多地方一年能种三茬。
年平均降雨量更是高达1200毫米,甚至官方还把750毫米以下都叫“干旱区”。
但凡这标准拿到中国绝对会让人皱眉,因为中国的江南也就才这个水平。
就单单看到这些条件,就觉得印度当“农业优等生”绝对是顺理成章的,简直是上天追着喂饭吃。
但是等看到印度农业相关数字的时候就会发现,感觉完全变了。
因为在201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就约6.21亿吨,但是印度占领着如此优渥的资源,粮食产量竟然才约2.52亿吨,差不多是一半。
再看两国的人口对比,那一年中国人口约为13.71亿,印度约为13.11亿,两国体量可以说是非常接近,可人均产量竟然能够差出这么一大截。
可能这样对比起来数字太庞大了,不太好看出两国的区别。
简单做个对比的话就是中国大约453公斤,印度只有约192公斤。
192公斤是什么概念?相信不用过多解释吧?
在1961年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时,人均粮食跌到历史低点还207公斤。
再对比其他物资匮乏的国家,就比如朝鲜,这个国家在人们印象里可以说是常年缺粮,可他们人均也能到280公斤粮食。
可见印度的粮食产量有多低了,这时候再看印度有人饿死这个事情就觉得不离谱了。
可是这就会产生下一个疑问了,明明这边人均还不够用,但是出口车队那边的车辆还在往港口走,这样一看矛盾感就出来了。
因此呢,印度还曾经自己给过解释,大概意思就是说,雨多不假,可雨都集中在6到9月,汛期易洪,旱季又缺水,这就导致了年年都要“看天吃饭”的现象。
但是看着这样的解释,又不免想起了同样处在季风带的国家,此类的国家并不少,就比如中国长江流域也有这个节奏。
其实这时候区别就出来了,既然是常年出现这种情况,那就该采取一定的措施了,就比如说建不建水利、怎么建,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就比如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便开始大量修水库、渠首、斗渠、喷滴灌,把夏季的水拦下来,慢慢放给秋冬春。
但是印度一直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至今仍更多依赖季风,真正能三熟的,主要在有水利的少数区域。
所以说就算平均降雨比长三角还“湿”,却因为留不住水,许多地块没法稳定连作,产量被硬生生压住。
那为什么迟迟不把水利补上?
对于印度来说答案就是不划算。尤其水利投资重、回收慢,需要可都是真金白银。
如果补贴不跟上,社会资本也不愿意投,尤其是大地主心里更清楚——修完以后,收益未必马上落在自己账上。
农业机械同理也是同理,因为设备贵、维护贵,国际粮价又低,增产未必增收,干脆低成本打一轮秋风,风险更小。
阳光、雨水都在,可把它们变成稳稳当当的“仓粮”,需要的是钱与制度。
而且这还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国际粮价低”仍然是个绕不过去的槛。
在2018年的时候,俄罗斯优质小麦算上运费和仓储,吨价大约220美元,折合每斤不到一元人民币。
但是此时的中国给农民的最低收购价却还是每斤约1.4元,几乎贵了一倍。
但是多出来的那部分,并不是凭空长出来的,是财政拿补贴把价格托住,才能把农民的积极性、企业的技术升级、地方的水利改造都托住。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中国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就收了收,1998到2003年,粮食产量下滑了约15.9%,后来陆续恢复政策、加码投入,才把产量拉回2008年的台阶。
这样一看,补与不补,差别就直接摆在了台面上。
紧接着问题继续回归本源的问题,既然国际粮价这么低,增产又不赚钱,印度怎么还能年年出口?
这时候就和“有没有粮食”不是同一道题了,而是成为了“有没有购买力”的问题。
要知道中国的粮食能养活十几亿人口,背后其实是工业体系反哺农业,技术、机械、资金一起上的,一直秉持的原则就是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所以说印度的粮食产量就要面对另一个现实,那就是真正能以市场价格稳定购买的人群规模其实是有限的。
pic/q20jpl5lfn0.jpg
这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城市中产和富裕阶层吃得更丰富,肉蛋奶消费是稳定上升的,但是广大农村与底层家庭的餐桌,却是主粮占比很高,肉类出现的概率都非常少。
pic/sh5x0gmdyej.jpg
其实拿肉类消费当个参照尺,差距会更直观。
有人曾经研究过相关的数据,得出的结果是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竟然是印度的十几倍。
pic/hfctbnjh1nt.jpg
而且这并不是胃口大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收入、价格、冷链、饲料体系、城乡就业这些变量叠加起来的结果。
因为粮食转成肉,需要饲料,需要更完整的产业链。
pic/vhk5qpirgmd.jpg
中国是一边用较高的保护价稳住口粮,一边又大量进口便宜的饲料粮,去扩充猪鸡牛羊。很多人说印度为什么不这样干?
当然是钱包不允许!
pic/jrnltv4eedm.jpg
世界人均粮食产量大概在三百多公斤上下,而印度的人均大约才两百公斤。
乍一听很多,但是要知道这类国家在2017年前后的水平,也差不多是这个量级。
pic/hx4n11dpokz.jpg
虽然出口榜单上看,印度是名列前茅的。但是这并不是“粮山粮海”的证明,而是“外部市场更好卖”的现实。
因此国际上也给这个现象冠以“饥饿出口”,这个大概意思就是国内还有人吃不饱,粮食却在装箱离港,因为能掏出钱的在海外。
pic/tdmepkakprf.jpg
其实不止印度,乌克兰也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乌克兰叫“欧洲粮仓”,长期向外卖粮,可这也不代表国内富足,而是国家需要外汇。
pic/j511cgr00vg.jpg
这也能变相解释中国为何要一次次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也能解释为什么要持续讲节约、讲反浪费。
因为进口从来不是“缺粮”的同义词,出口也不是“有余”的注脚。
pic/rx025ph5skr.jpg
所以再衡量粮食安全,可不能只看进出口曲线了,更直白的指标在多少家庭能不能把餐食凑齐。
所以印度为什么地利优渥却产量偏低呢?
其实还是因为“把天上的水变成田里的粮”要靠水利、靠机械、靠价格,最终都要靠钱。
pic/sj22kgqvu3w.jpg
为什么人均不高还在出口呢?
无非是把粮食带去“出得起价”的地方。其实这两个问题的背后是一条共同的线。
那就是当农业进入工业化时代,单看日照和降雨,完全是不足以推演出餐桌上的食物。
pic/o2uqk2zayma.jpg
这个时候就要看谁修了多少渠、谁给了多少补、谁把产业链搭得更完整、谁的家庭能掏得起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