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伊朗的制裁恢复,中东可能出现大变数
纽约联合国总部里挺热闹。咱们和俄罗斯提了个草案,想给伊朗的制裁豁免再续续命,结果呢?没通过。第二天,也就是9月27号,根据一个叫“快速恢复制裁”的机制,以前那些套在伊朗脖子上的枷锁,咔嚓一下,又全都回来了。你可能会问,这“快速恢复制裁”是个什么玩意儿?听着就挺霸道。
这事儿得倒回2015年。那年,伊朗和美、英、法、俄、中、德这六个大佬坐下来,谈成了一个历史性的东西——伊核协议。说白了,就是伊朗你别偷偷摸摸搞核武器了,限制一下你的核活动,作为交换,我们大家就解除对你的制裁。当时,联合国安理会还特地通过了第2231号决议,给这个协议盖了个官方的章。
问题就出在这个决议里。当时,美国人悄悄留了个后门,就是这个“快速恢复制裁”条款。它规定,只要六个签约国里有任何一个国家,觉得伊朗“严重违反”了协议,就可以直接向安理会喊一嗓子,要求启动这个机制。一旦启动,除非安理会在30天内通过新的决议延长豁免,否则,之前所有解除的制裁都会自动恢复。
你看,这像不像个“一键还原”按钮?而且这个按钮,谁都能按。
今年8月底,英国、法国、德国这三个欧洲哥们儿就站出来按了。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伊朗没有履行协议里的承诺。于是,倒计时开始。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中俄的延期提议被否决,制裁就这么回来了。
聊到这儿,你可能会觉得奇怪,2018年特朗普不是已经撕毁协议,退群了吗?美国自己都不玩了,怎么还能拉着欧洲盟友搞事情?这正是这次事件最微妙的地方。以前,欧洲人总想在美伊之间扮演一个调解人的角色,毕竟中东的石油和稳定对他们至关重要。但现在,风向变了。
欧洲为什么突然变脸?
这背后是复杂的利益算计和实力评估。过去这一年,伊朗的日子过得非常憋屈。军事上,它在中东苦心经营多年的“抵抗之弧”——从黎巴嫩真主党到也门胡塞武装的势力范围——被以色列和美国定点清除,打得节节败退。更要命的是,伊朗国内,从伊斯兰革命卫队的高级将领到顶尖的核科学家,接二连三地被暗杀,甚至有些就是在自己家里、在床上被人干掉的。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西方国家产生了一个判断:伊朗可能撑不住了。它就像一头受了重伤的狮子,虽然还在咆哮,但已经露出了虚弱的本质。在国际政治这个残酷的丛林里,一旦你被认为是弱者,那么豺狼就会一拥而上。欧洲国家或许觉得,与其继续为一个看似即将散架的伊朗去得罪美国,不如趁现在赶紧站队,准备分一杯羹。
所以你看,这次英法德带头搞事,本质上是对伊朗的一次战略性抛弃。在他们看来,伊朗这艘船,可能真的要沉了。
那么,这次恢复的制裁具体都有些啥?说白了,就是要把伊朗的军事和核工业彻底锁死。从禁止伊朗出口武器,到禁止别国向伊朗出售重型装备;从封锁相关的物资和技术,到切断所有与核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基本上是全方位的封锁。
听起来很吓人,对吧?但你要是仔细琢磨,会发现对伊朗的实际影响,可能没那么立竿见影。
首先,军工方面,伊朗这个国家有点像个闷头搞技术的理工男。它本身矿产资源丰富,几十年的封锁下来,已经逼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军工体系,自给自足的能力不弱。至于武器出口,它的主要客户是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还有现在的俄罗斯。卖给中东那几个“哥们儿”的武器,本来就不是为了赚钱,更多是地缘政治输出,估计都没怎么收钱。反正这几个武装组织也不怕什么联合国制裁,以色列想炸他们,随便找个理由就行,不差这一个。
而和俄罗斯这样的大国搞军火贸易,完全可以打着正常贸易的幌子,私下里进行。就算被发现了,也可以说这是制裁恢复前签的合同。猫有猫道,鼠有鼠道。
其次,核领域合作。就在制裁恢复的前几天,俄罗斯和伊朗干了件大事。双方签了个250亿美元的大合同,俄罗斯要帮伊朗在南部的霍尔木兹甘省建4座新的核电站。他们就是掐着时间点,赶在制裁生效前把生米煮成熟饭。这样一来,安理会的制裁决议,效力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从短期物理伤害来看,制裁的影响有限。但真正的杀伤力,在于心理和外交层面。
这次事件,彻底击碎了伊朗对欧洲的幻想。以前,伊朗总觉得欧洲国家是中立的,可以拉拢。但现在,伊朗看明白了,欧洲人终究还是会跟着美国走。这意味着,伊朗在国际上被进一步孤立了,它面临的压力是空前的。
这事儿对伊朗国内的政治生态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伊朗内部,一直有两股势力在博弈。一股是以新上任的总统佩泽希齐扬为代表的改革派,他们主张与西方缓和关系,通过谈判来换取经济发展空间。另一股,则是以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伊斯兰革命卫队为代表的保守派,他们对西方,尤其是美国,抱有极度的不信任,认为只有强硬对抗才能生存。
制裁的恢复,无疑是给了改革派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想和谈,结果人家直接掀了桌子。这会让保守派的声音在国内变得更大:“看吧,我们早就说了,美国人靠不住,欧洲人也一样,唯一的出路就是靠自己!”这种内部的撕裂,会让伊朗的政策变得更加摇摆和难以预测。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中国和俄罗斯的角色。我们一直希望中东能够稳定,所以多次想拉伊朗一把。据说,中国曾提议加强与伊朗的军事合作,甚至愿意提供北斗导航和华为通信这样的尖端技术支持。如果伊朗早点接受,也许他们的高层行踪就不会那么容易泄露,以色列的导弹也不会炸得那么精准。
但伊朗一直在犹豫。它在地缘政治上,总想玩一种“平衡术”,既想从俄罗斯拿到军事装备,又不想得罪欧美,还想利用和中国的经济合作来缓解压力。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让它错失了很多机会。比如,和中国谈好的250亿美元的全面合作协议,一直被压在桌上,推进缓慢。
直到这次被逼到墙角,伊朗似乎才有点醒悟。就在8月底的上合组织峰会上,很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的专机刚落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社交账号上,就罕见地用中文发了一条消息,强调要落实中伊战略合作协议,甚至直白地说,中伊合作“能改变地区甚至全球的格局”。
这话说得已经很明白了,这是在最危急的时刻,向东方发出的求救信号。
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有几个直接的影响,也是未来中东最大的变数所在。
第一,短期内,美国和伊朗重新谈判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自从巴以冲突再次爆发后,美国对伊朗的要价已经高得离谱,明确要求伊朗不能在本土进行任何形式的核活动。这个条件,对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更别说是一直以强硬著称的伊朗。所以,这条路基本堵死了。
第二,伊朗很可能会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合作。
既然你们都不讲规矩了,那我为什么还要遵守?伊朗的反制措施,很可能就是把IAEA的核查人员请出去,关上门自己搞。这么一来,伊朗的核计划就彻底成了一个“黑箱”,外界谁也看不清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会让局势变得极度危险。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军事冲突的风险急剧上升。
一旦伊朗暂停与IAEA的合作,没有了国际监督,那么美国和以色列就有了最完美的开战借口——“阻止伊朗获得核武器”。特别是以色列,现在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国内,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支持率跌至冰点;国外,因为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承受着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动一场对伊朗的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重塑地区强人形象,对以色列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选项。
一个被逼到墙角的伊朗,一个焦头烂额的以色列,这两个国家一旦擦枪走火,整个中东都会被拖入战火。到时候,就不是简单的代理人战争了,而是地区大国之间的正面硬撼,其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的中东,就像一个压力已经到达临界点的高压锅。埃及、土耳其等国都在给以色列施压,而伊朗这边的风波再起,压力瞬间又给到了美以这边。
说到底,伊朗今天的困境,有外部的霸权打压,也有自身战略选择失误的原因。就像一位前辈说的,退缩是国运的毒药。在丛林法则主导的国际关系里,一味的妥协和摇摆,换不来尊重和安全,只会被对手视为软弱可欺。你必须让别人知道,打你的代价,他们承受不起。
巴基斯坦,当年和印度闹得不可开交,话说得硬,真的打下来几架飞机,国际上立马就有人出来调停。反观伊朗,面对美以的空袭和暗杀,除了口头谴责,缺乏有力的回击,这反而助长了对手的气焰。
这世界,终究还是靠实力说话。只有一个国家内部足够团结,对外足够强硬,才能在惊涛骇浪中站稳脚跟。伊朗今天的教训,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一面镜子。手里的牌该怎么打,关键时刻该相信谁,该抓住什么样的机会,都得自己想清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