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08:25

日本社会现状:年轻人活如丧尸,中年人被逼自杀,老年人入狱养老


在日本,年轻人的失业率从数据上看并不算高,对很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而言,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真正困难的是找到一份能维持基本生活质量的工作。
尤其是非正式雇佣的大量存在,让年轻人明白,签下劳动合同,并不意味着生活会有保障。

所谓“非正规雇佣”包括兼职、派遣、合同工等形式,他们的工资水平比正式员工低,晋升机会有限,社会保障也极为薄弱。
根据厚生劳动省的数据,非正规就业在年轻人群体中占据比例越来越高,这意味着即便他们全职投入工作,收入也常常低于生活所需。
房租、食物、交通、医疗,这些最基本的开支,常常让他们入不敷出。

很多人选择宅在家,把所有的社交和娱乐都压缩到网络上。
便利店和外卖支撑起他们的饮食,网络取代了现实中的交流。
他们并不是主动选择孤立,而是发现现实中的聚会和消费,超出了承受能力。
与其在餐厅里为一顿饭支付高额费用,不如在小房间里用廉价速食品对付过去。
这一切的原因,可以追溯到战后日本,当时的日本形成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的模式,强调稳定忠诚。
经济泡沫破裂后,这种制度逐渐失去支撑,却依然残留在企业中。
年轻人要在企业内部等资历增长才能获得机会,而岗位流动性极差,导致他们在起点就被压制。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社会财富总量缺乏扩张空间,年轻人很难通过努力实现收入的大幅提升。
“努力不一定有回报”,这是很多日本青年共同的感受。
他们的父辈曾通过拼搏换来稳定的生活和社会地位,而自己即便付出同样的辛苦,也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
不少青年干脆放弃追求,选择“低欲望”或“佛系”的生活方式,动漫、小说里反复出现“不奋斗也能生存下去”的设定。
与此相伴的便是,因为住房面积有限,许多青年把狭小的房间布置得尽可能舒适,把网络作为唯一的出口。

游戏、视频、虚拟社交成为生活中心,这种方式避免了现实消费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压力。
长期下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大,现实中的交往能力下降,孤立进一步加深。
这种状况并不是单纯的“懒惰”,日本年轻人普遍接受过严格的教育,学习和工作的意愿并不低,但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他们难以发挥潜力。
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活得像丧尸”的形容,不是他们缺乏生命力,而是社会环境让他们只能在低能量状态下维持。

在日本,中年人往往被称作“稳定的中坚力量”。
他们在企业里积累了十几二十年的经验,肩上扛着房贷、孩子以及对年迈父母的赡养义务。

当企业开始重组或削减成本时,最先倒霉的就是这群人。
公司不必直接解雇,只要安排到边缘岗位,降低薪酬和福利,就能让人自己选择离开。
许多中年员工在几十岁时,发现自己被“调岗”到没有实际意义的部门,每天无所事事,工作成了消磨时间的手段。
表面上他们仍是公司的一员,但实质上已经被剥夺了职业发展的可能。
厚生劳动省的资料显示,日本自杀率在20世纪末达到高峰,其中40至50岁的男性比例长期居高不下。
这一年龄段的人同时面对经济、健康和家庭三重压力。
房贷未还清、孩子正处在花费最多的教育阶段,父母可能需要照护,而工作岗位却逐渐失去。

但中年人往往选择把问题压在心底,可语人者无二三,直到危机无法控制。
政府层面曾多次提出“自杀对策”,发布白皮书并设立热线,试图通过公共资源来缓解危机。
一些人因此得到及时帮助,但整体情况的改善依然有限。
根源在于劳动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心理健康资源匮乏,反歧视教育不够深入,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仅靠热线和临时救助很难真正降低风险。
对比年轻人的“低欲望”,中年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它往往同时包含多种因素,而解决却很难。
既不能简单依靠增加养老金,也不能单靠鼓励消费来缓解。
如果说年轻人更多是“失去动力”,那么中年人则是“被逼到悬崖”,他们或许比年轻人晚一步跌入黑暗,但一旦坠落,往往带走整个家庭的稳定。

按照日本《犯罪白皮书》的统计,2019年,日本65岁及以上犯罪者为4.2万人,占总数的约22%;
到2022年,高龄女性犯罪人数较2003年增加到5.4倍,增速尤其突出。
老年人最常见的罪名是小额盗窃,一个三明治、一瓶饮料或结账时故意不付款,随后带着赃物到警局自首。
这类案件之所以在女性中更显眼,日本女性平均寿命更长、独居比例更高,2015年独居女性达412万人,远高于独居男性的189万人。
许多老年女性年轻时以临时工、兼职为主,薪资低、社保弱,家庭照护责任又长期占据时间,等到步入晚年,发现自己被排除在稳定养老之外。
日本老年女性的贫困与保障缺口更严重,促使其通过犯罪“换取”最低生活。

OECD估算日本65岁以上人口约两成处于贫困状态。
监狱系统被迫“适老化”,东京府中女子监狱里,白发囚犯数量快速增加,仓库堆满成人纸尿裤;
作业从重体力转向捆扎袋绳、清点衣夹等低强度工作;起居、通道加装扶手,作息更为规律。
同时,法务省自2018年起在各核心监狱对60岁以上在押人员进行痴呆筛查,并配套心理咨询与认知干预,试图降低出狱后的再次犯罪。
与老年护理相关支出推高监狱医疗费用,2015年已超60亿日元,十年增长约八成;一线人员流失加剧,女性狱警离职率超过三成五。
有人比较过“养老金生活”和监狱里的“免费食宿”,认为前者更不稳定。

老年人犯罪进监狱养老成了循环,有人将这种循环称作“回到安全网”,学界把它概括为“旋转门困境”,被推出社会后,又因无处可去而返回监狱。

近年来,日本年轻人和中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钱不够花”。
表面上看,日本社会依然整洁有序,超市里货架齐全,交通系统高效运行,但走进细节就会发现,生活成本在不断抬升,而收入却停滞不前。
过去在便利店可以买到的便当,价格虽然不高,分量也足以果腹。
如今相同价格下的便当分量减少,肉类和配菜缩减,越来越多的人感叹“吃不饱”。
饮料、零食甚至日常必需的酱油、味噌等调味品,也在不知不觉中涨价。
超市常用的手法是维持标价不变,但减少包装内的分量。

除了饮食,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租金持续高企,年轻人若想在市中心独居,往往要花去收入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很多人被迫搬到郊外,以较低的租金换取更长的通勤时间。
每天在拥挤的电车上耗费两三个小时,成为不少上班族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空间换价格”的选择,本质上是生活质量的下降。
汽油、电力和燃气价格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频繁上涨,而工资水平并没有跟上。
日本的名义工资在近二十年几乎停滞,实际购买力甚至下降。
即便政府推行各种刺激政策,也难以逆转这一趋势。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工资增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生活支出的增加,可支配收入不断缩水。

这种经济环境下,年轻人越来越少考虑结婚和生育,消费意愿明显降低。
现在很多年轻人选择不买车,转而依赖公共交通。
结婚和养育孩子的成本过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生活,旅游、购物这些曾经的消费热点,也不再是大多数人的优先选择。
对很多人来说,消费不是不想,而是“不划算”,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调侃“一切都太贵了”,却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削减支出。
网络上流行各种省钱攻略,如如何用积分换购、如何在打折时囤货。
曾经流行的“努力工作换取更好生活”的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对未来的期待感下降。
年轻人不再以购房、成家作为奋斗目标,而是倾向于追求眼前的安全。

对政府而言,消费不足意味着经济活力难以恢复,低出生率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体系压力不断增加。
虽然政策层面尝试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来鼓励消费和生育,但效果有限。
根本问题在于收入停滞和成本上升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状态可能会进一步固化,使年轻一代对未来的期望值越来越低。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社会现状:年轻人活如丧尸,中年人被逼自杀,老年人入狱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