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中国崛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从来不会提自己的血统
前言近些年来,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尤其是美国,更是不遗余力的在使绊子。直到有位美国国际关系专家在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崛起的经济与科技力量西方尚可应对,但可怕的是他们从不会谈及自己的血统。
这句话道破了中西方面对身份认同的根本差异,中国14亿人口,56个民族,竟能做到劲往一处使。
可那些十分在意血统的美西方国家,内部早已撕裂的厉害,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文明认同VS血统优越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长期建立在明确的种族分类和血统认知之上。
从历史上的“一滴血原则”到当今的种族人口普查,美国社会始终通过血统和种族来界定个人和群体身份。
这种分类方式深植于西方历史,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血统”的神话,纳粹德国的种族优越论更是将血统纯粹性推向了极端。
相比之下,中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认同模式,在中国,即使是最偏远的乡村,人们首先认同的是‘中华文明’而非某个特定血统。
中国历史上无论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还是满族建立的清朝,最终都自视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而非征服者。
这种文明认同的强大包容性,使中国能够融合多种血统背景的人群,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延续性。
从不提血统的秘密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着一种“超血统”的认同机制,这种机制使中国能够跨越种族差异,形成稳定的文明共同体。
这种认同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汉字书写系统、儒家价值体系和历史叙事共同体。
无论来自何种血统背景,只要接受这三大支柱,就被纳入“中华”范畴。
历史上最具说服力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位鲜卑族统治者主动推行汉化政策,宣称自己是中华正统继承人,而非鲜卑血统的守护者。
这种机制甚至影响了外来族群,犹太人在世界多地都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认同。
唯独开封犹太人几乎完全融入了中华文化,放弃了血统特殊性的强调。
当今中国少数民族政策也体现了这一特点,中国的民族识别基于文化特征而非血统纯度。
一个人可以通过改变文化认同而改变民族身份,这在强调血统的西方是难以想象的。
西方的困惑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缺乏血统意识的困惑根植于自身历史经验。
美国身份政治近年来愈发强调血统和种族,从“Black Lives Matter”运动到原住民血统认证,血统成为政治认同的核心标志。
这种差异导致西方分析框架难以真正理解中国,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文化认同先于血统认同的中华模式。
中国这种超血统认同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成为一种特殊优势。
当大多数国家因多元化而面临认同危机时,中国却能够提供一种基于文明认同而非血统认同的包容性模式。
这种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吸引力,许多非洲国家面临着部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中国提供的是一种不以血统为基础的国家建构思路。
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超血统思维的延伸——试图构建一个基于共同价值而非共同血缘的全球共同体。
中国这种不以血统划界的文明认同,正在悄然挑战西方主导了几个世纪的民族国家范式。
它提供了一种想象社群的新方式——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基于文化。
或许真正令人“害怕”的并非中国崛起本身,而是中国模式所展现出的另一种世界想象。
在这个日益互联的星球上,基于文明共识的认同可能比基于血统的认同更具未来性。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哪种认同模式更能引领人类走向共同繁荣?
是继续强调血统差异,还是探索超越血统的文明共识?中国的古老智慧或许正为此提供新解。
参考资料:赫玉建:中国宗族血统观念的意义及影响,《黄河.黄土.黄种人》,2015.8
中国社会科学院:《加深对中华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认识》,2023年7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