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08:24

中国实力今非昔比,看看当下,东南亚国家什么态度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这几年,身边的新闻一个接一个传来,东南亚不少国家,不光是和中国做生意做得火热,还在交通、科技、旅游等方面争着跟中国合作。
以前有些在南海、贸易上跟中国有摩擦,如今态度明显缓和,甚至主动递橄榄枝。
曾经有距离感的邻居,为什么变得越来越热络?
他们的心态,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讲。

从谨慎到靠近,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在上世纪末,不少东南亚国家看中国,还带着一些戒备和试探。
历史上,意识形态的分歧、领土争议、经济结构的竞争,就像一层无形的隔膜。
尤其在冷战年代,不少国家更愿意在防务上向美国靠拢,甚至直接接受美方的议程。
比如越南曾在边境与中国发生长期摩擦,菲律宾南海争议不断,马来西亚在贸易上更多仰赖欧美。
转折点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们做了件很多人今天还记得的事,承诺人民币不贬值。

这其实是吃亏的选择,因为当时贬值反而能提升出口竞争力,但我们没这么做,结果替整个东南亚稳住了局面。
这一步,在邻国眼里,就是一份“有难能靠”的信号。
2002年,我国与东盟国家携手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此宣言意义重大,被视为缓解南海争议的有效框架,为地区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
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标志着中国并不回避对话和沟通。
这种基调很重要,因为它让原本立场相左的国家看到了可预期的空间。

钱和路,把人心绑到了一起
过去二十年里,中国和东南亚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经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变成了“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现。
这里的故事有很多。
比如印尼的雅加达—万隆高铁,这是东南亚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
站在万隆火车站,看着早高峰穿梭的列车,你会发现这不仅是一条线,而是把印尼的交通版图重新改了一遍。
以前从雅加达到万隆得3个小时,现在40分钟就可以到了。
当地媒体说,“是中国速度改变了一切”。

更重要的是,高铁配套的零部件维护、运维培训、站点服务,全都带动了大量本地就业。
在老挝,中老铁路贯穿全境,直接把这个内陆国家的货物出口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十个小时。
过去老挝的农产品要绕道泰国港口才能出,现在很多直接北上进入中国市场。
一个老挝水果商曾在电视上说过一句简单的话:“过去是找客人,现在是客人找你。”
经济数据可以印证这种变化。
2023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高达6.41万亿人民币。
双方经贸往来密切,中国与东盟已连续14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彰显了彼此稳固且强劲的贸易合作关系。
这可不是靠哪一次峰会换来的,而是靠数不清的订单、合同、项目、卡车和货船累积起来的。

贸易背后的“产业链安全感”
贸易额只是表面,背后深度绑定的是产业链。
越南有接近一半的电子元件依赖从中国进口,泰国汽车零部件的七成都来自中国供应商。
这意味着,只要中国这边的设备和原料按时供货,他们的产业就能平稳运转。
一旦出问题,整个生产线都会停摆,这样的依赖关系让抵制中国货成为一句空话。
还有旅游业。
疫情前,中国游客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带来的外汇收入占到当地旅游收入的大头。
马来西亚的民宿老板会学几句简单的中文,泰国的曼谷商场里挂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的标牌,这些细微的现场变化,说明大家都很清楚离不开中国人。

力量的背书,让底气更足
经济是一条线,安全是另一条线。
过去,中国在南海、马六甲周边的存在感有限,当有突发事件时,影响力发挥得不够。
现在情况不同,中国的海军力量、海外保障基地,以及与柬埔寨、泰国等的联合演训,已经形成了实打实的威慑力。
比如2024年中柬“金龙”联合演习就创下规模纪录,不仅有陆上演练,还有海上配合。
这种合作在外界看来,是双方安保互信提高的信号。
在南海的争议水域,经常能见到中国海警船执行巡逻,遇到摩擦问题依然坚持控制节奏,防止局势失控。
这种“有能力、但不轻易出手”的策略,反而让周边国家更明白:中国不是要挑衅,而是有自信维护局势稳定。

多边舞台上的“共赢磁场”
单挑不是方向,多边机制才是稳态。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国家都享受到了更低关税、更便利的市场准入。
从钢材到农产品,从电子零件到新能源设备,流通效率都比几年前高了不少。
在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工程连通了工业区和港口,在菲律宾,桥梁和道路升级项目让部分落后地区第一次接入高速交通网络。
这些项目的共同点是: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预内政,合作过程强调本地参与,跟一些西方贷款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信号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如果想看一个国家态度的变化,有时候不用分析那么多文件,得看它在关键议题上的对外表现。
比如,越南在引进美欧投资的同时,依旧跟我国推进光伏、锂电等新能源合作,显然是知道未来的产业走向离不开我国这一环。
菲律宾虽然在部分海域争议上口风强硬,但渔业合作谈判并没有停,同样意味着双方都有“不想关死门”的现实考量。
这些迹象说明,东南亚国家的政策选择越来越精算:与中国保持稳定合作,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战略。

结尾:强大才能带来真正的尊重
过去的许多年,中国在邻国心中有分量,但不至于让他们在决策时必须考虑我国的反应。
今天的情况很不一样,无论是关乎贸易的出口份额、投资回报,还是海上安全的稳定需求,我国的存在都是绕不过的。
这种存在感不是单靠GDP数字堆出来的,而是综合国力、互信关系和应对危机能力的结合。

正因为如此,周边国家从以前的“防一手”变成了现在的“抢机会”,改变的是他们的态度,背后的推动力,是中国稳稳向前的脚步。
对一个国家来说,真正的安全感,并不是别人嘴上的承诺,而是在利益、风险、机遇同时摆在桌上的时候,大家都更愿意站在你这一边。
这就是实力带来的底气。
参考资料:新浪财经——东南亚为何加速向中国倾斜?
环球时报——“新加坡人对华态度并不令人惊讶”
人民网——中国扩大在东南亚投资 各国欢迎态度鲜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实力今非昔比,看看当下,东南亚国家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