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被“卡脖子”?奶企巨头垄断全链条,老百姓连鲜奶都喝不上
一进美国的沃尔玛超市,算是被里面的牛奶区给整懵了,整整一面墙的冷柜,乍一看全是奶,凑近一瞅差点怀疑自己眼神出了问题。保质期全是3个月起步,长的能到半年,跟摆在旁边的可乐似的,全是“长命百岁款”,压根找不到一瓶保质期在一个月以内的短保鲜奶。
这事儿真的太反常识了,要知道美国可是号称“畜牧业全球第一”的国家,之前一直以为美国的超市怎么也得有100种鲜奶吧?白牛产的、黑牛产的、脂肪高的、蛋白质足的,说不定还有当天刚挤的,开盖就得一口闷的那种。
结果倒好,全是装在纸盒或塑料桶里的“奶粉兑水平替版”,喝起来味道跟全世界的长保奶一个样,毫无惊喜。更离谱的是价格,全脂牛奶居然比脱脂的还贵。咱正常人的逻辑都是脱脂奶多一道脱油工序,成本更高卖得更贵才对,美国这操作简直是反过来的。
后来才搞明白,这背后全是垄断企业的“骚操作”,这点咱后面细说。最让人费解的是,连赞比亚、俄罗斯这些畜牧业没那么发达的国家,超市里都能随便买到3至7天保质期的鲜奶,各有各的风味儿,怎么到了美国反而不行了?
难道真像网上调侃的那样,美国的“牛奶科技”被卡脖子了?这想法刚冒出来就被否了,鲜奶生产压根不是啥高科技,核心就是杀菌方式的区别。巴氏杀菌用低温杀细菌,能保住奶的本味儿,但只能存3到7天还得冷藏;高温杀菌杀得彻底,能存好几个月,可蛋白质被破坏了,味道自然就差了。这技术赞比亚都有,美国怎么可能搞不定?
真正的问题出在供应链上,美国的奶场大多在广袤的中部,而人多的城市全在东西海岸,牛奶得运上千公里才能到消费者手里,这就要求24小时内完成挤奶、杀菌、运输、上架一整套流程,差一点就坏了。
你可能会说,美国高速网不是全球一流吗?物流系统按理说也该很发达,但实际上,美国就是典型的“表面光鲜”,运输司机慢悠悠不说,仓库分拣能拖半天,超市理货还得等排期,这些小延迟加起来,24小时的窗口期直接就错过了。
更要命的是这物流系统还特别脆弱,基建老化不说,干活的大多是临时工,专业度根本没保障。稍微来点自然灾害,或者干脆就是系统自己出岔子,立马就宕机。鲜奶这东西娇贵得很,一耽误就变质,不仅卖不了钱,还得花钱处理,换谁愿意做这亏本买卖?
除了供应链不给力,美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坑了鲜奶。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囤货式购物”,来一趟超市买够一两周的食物,往冰箱里一塞就完事。你让他们三天两头跑超市买鲜奶?那比让他们加班还难受,就算真有鲜奶卖,放冰箱里几天也坏了,纯属浪费钱。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问:就算大多数人不爱买,总有勤快人吧?就没小奶企愿意做本地生意赚这份钱?这就得扯到更恶心的“奶权操控”了——美国乳品行业早被几家大寡头垄断了。
这些巨头掌控着从奶场到超市的全链条,能把成本压到极低,小奶企根本没法比,早就被冲得七零八落。短保鲜奶要本地化生产,没法搞全国统一垄断,自然被巨头们抛弃了。长保奶才是他们的“摇钱树”,方便运输、方便储存,还能躺着赚钱,管你好不好喝。
之前说的“全脂奶更贵”的猫腻也在这儿,这些巨头会先把所有牛奶彻底脱脂,然后根据需求重新加脂肪:加一半就是半脂,全加回去就是全脂,多出来的脂肪还能做黄油、奶油卖钱。
全脂奶工序更多,还能额外创收,自然卖得更贵,这操作真是把“利益最大化”玩明白了。不过话说回来,要是美国人真在乎牛奶的味道,再垄断也该有小奶企能活下来吧?毕竟需求决定供给,这是最基本的市场逻辑。
直到看到美国的一份报告,才明白问题的根源可能比垄断更可怕——美国人的舌头,可能已经尝不出好坏了。这份报告说得很清楚,高油高糖高盐的超加工食品是心脏代谢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吃得多的人比吃得少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高21%到66%,心脏代谢疾病风险高25%到58%。
美国人常年吃这种重口味食物,味蕾早就被“驯化”了,他们只能尝出齁甜、齁咸、齁酸这种强烈的味道,对鲜奶的醇香、蔬菜水果的清香根本没感觉。鲜奶和长保奶的味道差异,在他们嘴里可能完全没区别。
更搞笑的是,美国人还特别看重食物的“颜值”。牛奶里必须加稳定剂,不能分层,加热不能出奶皮,不然就觉得“不正宗”。咱觉得香得不行的奶皮,在他们眼里就是“多余”。加了稳定剂的奶颜色更均匀,用来烤蛋糕、做面包颜值更高,这才是他们真正在意的。
前段时间还看到个更荒诞的新闻,2024年美国爆发禽流感,奶牛都被感染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疾控中心反复警告生牛乳是“最高风险食物”,结果生牛乳销量反而涨了。
根据尼尔森IQ的数据,从3月25日确认牛感染禽流感开始,生牛乳的周销量比去年同期涨了21%到65%。5月5号那周,卖了4100份生牛乳,看着不多,但要知道,这可是在病毒高浓度存在于生牛乳的情况下。
你说这些人不知道危险吗?肯定知道,但就是有人宁愿冒着生病的风险,也要喝口“新鲜的”。这背后多少有点对垄断奶企的逆反心理,可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普通人想喝口真鲜奶有多难。
不过话说回来,生牛乳销量再涨,跟整个乳制品市场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同期超市里卖了6650万份巴氏杀菌奶,6200万份杀菌奶酪,生牛乳连零头都算不上。这说明大多数美国人还是只能接受那些“难喝的长保奶”,要么是没尝过真鲜奶,要么是舌头已经尝不出来区别了。
现在再回头看,美国人喝不上鲜奶这事儿,真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物流系统摆烂,让短保奶根本没法流通;垄断企业为了赚钱,故意抛弃新鲜奶主推长保奶;更关键的是,大多数美国人的味蕾已经被高糖高油食物毁掉,根本没有对鲜奶的需求。
这简直是个无解的死循环。资本赚着省心钱,普通人喝着难喝的奶还不自知,偶尔有想反抗的,只能去喝有风险的生牛乳。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居然连一口新鲜牛奶都成了奢侈品,说起来真是有点荒诞。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事儿真能全怪资本和社会吗?也不尽然。要是有足够多的人愿意为鲜奶买单,愿意改变自己的购物习惯,愿意重新唤醒自己的味蕾,就算有垄断,市场也总能挤出缝隙。
可现实是,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将就”,就像被温水煮的青蛙,慢慢失去了对“好味道”的感知力,到最后,比鲜奶更稀缺的,可能是那些还能尝出牛奶本味儿的舌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