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6 03:54

反向驯化:逼出来的基督教一夫一妻制传统




在通常认知中,一夫一妻制被认为是文明现代化的象征。若要向上追述,则往往被归于基督教影响。
然而,早在天启神教传入前,欧洲人已有相关传统。甚至是反过来,对企图感化自己的教会进行反驯化。
祖宗的决定

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容易让人觉得一夫一妻制来自《圣经》
在极端虔诚的教徒看来,一夫一妻制的文明曙光必然来自《圣经》:
比如上帝在伊甸园只给亚当造个夏娃,绝无任何再接再厉的意思。
诺亚为躲避大洪水而造方舟,收纳的各种动物都是成双成对。
他自己与三个儿子,同样都只迎娶过一个妻子。

登上诺亚方舟的动物全都成双结对
显然,这类解释不免牵强附会。毕竟,包括犹太人在内的闪族群体,几乎不严守一夫一妻制规训。那些经典里耳熟能详的名字,亚伯拉罕、雅各、大卫、所罗门等都有多个妻子。《犹太古史》也很早提及多妻传统,甚至允许休掉那些被认为没有生育力的妻子。
另一方面,位于欧洲的希腊罗马,倒是在风俗和法律层面都明确一夫一妻制规定。除一女二夫、一夫多妻等组合,还禁止同不能生育的女性离婚。

日耳曼人以武器为彩礼规劝夫妇一心一意、同甘共苦
根据《日耳曼尼亚志》记载,这些生活在莱茵河以北的蛮族,对待婚姻的态度相当严谨。每当双方结合,彩礼就是一轭牛、一匹勒缰的马、一面盾、一柄武器。这些东西肯定不容易取悦女性,而是寓意一心一意,要求双方在婚后同甘共苦。即使有私生子,继承权也要低于婚生子嗣。
所以,基督教绝非西方的一夫一妻制起源。《圣经》中的某些教义,主要被用于提升相关习俗的神圣性,而不是制定或扭转道德标准本身。

基督教在欧洲的广泛传播在于融入而非破坏重建
限制原始兽性

原则上古希腊只承认一个妻子
当然,一夫一妻制有违生物本性。每当世俗君权膨胀,不免萌生要违背祖宗决定的心情。
作为开山宗师的希腊人首当其冲。他们原则上倡导一妻,但只要不是乱伦通奸,就不禁止有能力的个体发展情人。后来的马其顿更进一步,在权贵纳妾的道路上疯狂加速。哪怕自带偶像包袱的亚历山大大帝,亦会为政治需要迎娶多个妻妾,丝毫不顾及引以为傲的完人形象。

希腊神话中的宙斯整天忙于沾花惹草
到罗马帝国晚期,皇帝有私生子早已不是什么大新闻。但在基督教成为国教后,任何世俗权贵都无法随心所欲。只能用再婚、私通等擦边球手段,实际上与之前的数百年没多少区别。直到日耳曼雇佣兵篡夺大位,这样的局面也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改善。
当然,西罗马帝国的崩溃,间接促成教会势力扩张。与此同时,欧洲诸王国兴起,迅速捡起古典贵族们的纳妾老路。但迫于教会压力,担心王权丧失神圣属性,政权丢失文官书吏加持,只能硬着头皮将一夫一妻保持下去。

日耳曼人的一夫一妻制险些在获得大量资源后被抛弃
其中典型,莫过于法王腓力一世。他在婚后20年喜新厌旧,将发妻打入冷宫后再娶小妾。而且求全国的高级教士祝福自己新婚,却被巴黎主教断然回绝,坚持要国王本人先与王后离婚!
此举让法王怒不可遏,觉得僧侣们过于膨胀,竟然干预自己私生活。不料我行我素的后果,就是被教皇乌尔班二世开除教籍。或许是担心在整个贵族阶层社死,也可能是害怕权力被其他贵族觊觎,堂堂君主只能屈辱地向教皇登门谢罪。

腓力险些因违反一妻原则而社会性死亡
被迫转型纯爱战士

不少女贵族利用教会帮助提升实际地位
事实上,教会之所以要奋力维护一夫一妻制传统,不仅仅是占据道德高地,更是为应对强大竞争者。否则不至于突然调头,迅速转型为提升妇女地位的纯爱战士。
早在古典时代,女性普遍拥有财产和一定自由,地位仍然明显低于男性:
《吕西斯忒拉忒》中写道,女人是一个无耻的群体,最邪恶的族类。
亚里士多德则将夫妻关系,类比为君臣之道。
犹太先贤更是有云,宁可让律法书上的话烧毁,也不可向女人传讲。男人教自己女儿律法,就好像教她淫荡。女人要一味地顺服,不许讲道和管男人!

公元1世纪 希腊罗马风格壁画上的伊西斯女神
因此,不少欧洲女性转向女神伊西斯崇拜。哪怕古埃及人的本意并非如此,也由不得崭新教众们自由发挥。特别是在希腊化阶段,以及罗马共和国后期,这种借壳下蛋的解放思潮已冲破阻隔,在遥远的欧洲蔚然成风。《俄西林蒲草纸》记载的一句祈祷文就这样说道:您把与男人一样平等的权利赐给了女人。
作为竞争者,早期基督教势必做出相应改变,否则就难以占据新兴市场。为此,他们不惜与曾经的犹太传统割席。但凡家庭、社会中存在性别不公待遇,一定站出来要横加干预。正如圣徒保罗在《加拉太书》所说:人不分民族、主奴、男女,都在基督耶稣里成为整体。

来自埃及女神的挑战让早期基督教开始重视两性平衡
此外,基督教会更进一步,倡导自由婚姻和纯粹恋爱。尽管一夫一妻制存已久,但迟到12世纪,大多数结合仍是是包办婚。教会直接闯进户口本,鼓励妇女获得包办婚的拒绝权,进而发展成可以自主择偶。
教士们还用《雅歌》宣扬纯爱,创作一系列文学作品,嘲讽婚姻不忠和夹带私货的婚恋。

典型中世纪画作《圣母的婚礼》
命运共同体

基督教的不断进化又催促其他竞争者开展自我升级
在基督教兴起同时,东方的犹太人开始转投一夫一妻制。后来,作为什叶派分支的德鲁兹人也争相效法。只用几百年时间,许多两河流域的群体就与曾经的习俗告别。
哪怕是被诟病能娶四个老婆的穆斯林,其实也比祖先要进步不少。在前伊斯兰时代,权贵们往往能无限制重婚,造成极其严重的社会危机。反而是在听从圣训后,多纳一个妻妾都会引来干预拒止。

穆斯林的一夫四妻制已经比先前有很大进步
在当代的许多小清新看来,这种干预婚姻的做法无疑充满爹味。不仅有压抑人性之嫌,甚至有违绝大多数动物的自然选择。或许在他们心中,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更符合理想,土耳其苏丹的庞大后宫才是终极梦想。
这些思潮此起彼伏,势必塑造出截然相反的绝对保守者。他们或是将伦理依据归为某种宗教,又或是期望有存在一个绝对强势的超然主体,向风雨飘摇的自己施舍怜悯。

过度保守无疑也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病态
岂料习俗优劣,往往仰赖于规章本身所处的土壤好坏。如果社会基础薄弱、信徒自己弱不禁风,念什么经都挽救不了自己。
至于连希望都不愿拾取的行尸走肉,在厌恶真空的自然界或人世间,总有一款收拾你......

(全文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反向驯化:逼出来的基督教一夫一妻制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