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结局要来?哈马斯同意放人,以色列后退一步,中方态度很明确
加沙大结局要来了?哈马斯已经同意放人,以色列也后退一步,对于这一局势变化,中方态度十分明确。那么,此次加沙冲突是不是真的要迎来大结局?其中的风险点又在哪里?当地时间10月3日,特朗普在他的“真实社交”平台上发出最后通牒,声称哈马斯必须在5日18时前接受所谓“20点计划”,否则将遭受“前所未有的地狱般的打击”。他强调,哈马斯已经在军事上陷入困境,如果他下达命令,这些武装人员的生命就会迅速终结。
同一天,哈马斯发表声明称,原则上同意释放人质,也同意把加沙管理权移交给独立技术官僚组成的机构,但前提是以色列必须停止军事行动,并且未来安排要符合巴勒斯坦民族自决的原则。换句话说,哈马斯虽然对特朗普的方案做出了积极回应,但核心条件并没有松动,尤其是对解除武装的问题,他们强调只有在以色列结束占领后才会考虑,这实际上是把最关键的矛盾重新摆回桌面。
对此,以色列也后退一步,称会“立即实施”第一阶段,即释放人质。按照白宫文件的安排,后续还包括允许国际人道援助进入加沙、建立过渡治理机构、推动非军事化、分阶段撤军等。这些条件表面看很全面,但存在几个难点。首先是没有明确的以色列全面撤军时间表,其次是规定哈马斯必须解除武装,并不得参与加沙治理。这些都是哈马斯长期以来拒绝接受的部分,所以真正的共识仍然有限。
在这个过程中,中方的态度值得注意。外交部发言人已经明确表态,中方欢迎并支持一切有利于缓解巴以紧张局势的努力,呼吁立即全面停火,释放人质,缓解人道灾难。中国强调“巴人治巴”的原则,坚持推动“两国方案”。这与美以方案中模糊处理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态度不同,中方更关注的是让巴勒斯坦人真正拥有自主权,并通过国际社会推动持久解决。这种立场既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姿态,也契合了多数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的普遍诉求。
从眼下情况看,短期内确实可能会出现停火和人质交换的阶段性成果。特朗普需要一个外交上的成绩,内塔尼亚胡也面临国内外压力,哈马斯在战场上的处境艰难,都有动力在某个程度上妥协。但要说彻底解决冲突,可能性并不大。原因在于20点计划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比如以色列撤军时间表模糊、哈马斯解除武装条件苛刻、巴勒斯坦未来政治前途没有明确保障,这些都是过去反复谈判失败的关键障碍,现在并没有真正解决。
说白了,以色列不会轻易答应全面撤出加沙,哈马斯也不会在占领未结束前解除武装。这种博弈意味着即便协议启动,后续很可能陷入拉锯,随时有破裂的风险。过去几十年巴以和平进程反复停滞,背后就是这种根本矛盾无法调和。
在这种复杂局面下,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人质交换和阶段性停火先行,接着围绕加沙治理和撤军展开新一轮拉锯。如果美国能持续施压,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国际调解下或许能维持脆弱的停火,但根本问题仍然摆在那里。如果解决不了巴勒斯坦建国问题,和平就很难稳定。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的作用是继续推动国际共识,支持巴勒斯坦正当权利,同时推动人道援助尽快落地。
总之,这场冲突的大结局还远未到来。哈马斯同意放人,以色列表示接受和平计划,确实是一次积极的变化,但并没有触动根本矛盾。特朗普提出的最后通牒只是阶段性的压力工具,真正能否兑现和平承诺,仍需观察。各方是否抓住机会,决定了停火能否持续。而中国已经明确表态,支持一切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努力,坚持“巴人治巴”和“两国方案”。这不仅是中方一贯立场,也是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中最为稳定的一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