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大手一挥,砸7000亿"造大船",吸引日韩建厂,短板却先暴露了
印度总理莫迪最近宣布了一项大动作:拿出7000亿卢比,准备重振印度造船业。目标设得很远大,要在2050年前让印度成为全球造船大国,还希望日本和韩国的企业来印度设厂,把技术、订单、就业一起带过来。这听起来像是印度制造的一次重要升级,背后也确实有些现实考量。可一边是铺开的蓝图,一边却是造船业数十年未解的老问题,刚开场,底子就有点不稳。
印度想“造船”的背后,到底在打什么主意?这次7000亿卢比的投入,是印度近年来在制造业上少有的“大手笔”。而且不是零散撒钱,而是被放进了一个“海洋产业愿景”里头,有具体的时间表和目标。
2025年,基础设施要先铺开;2030年,造船产能要有显著增长;2047年,印度独立100周年,目标是跻身全球前五的造船国家。听起来,这不只是造船,更像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背后的逻辑也不复杂。印度每年花在海运上的钱太多了,光是支付外国船公司的运费,就占掉了不小的一块外汇。莫迪政府想通过发展本国造船业,把这笔钱留在自己国内,同时带动就业、技术、制造业全面升级。更重要的是,印度不想在全球海上产业链上长期当“配角”。
为了这事,印度也开始频频和日韩沟通。韩国的HD现代集团,已经和印度南部的一家国有船厂签了谅解备忘录;日本几家大型造船企业也被邀请参与合作谈判。印度希望借这波合作,把自己造船业的技术短板给补上来。
造船不是“喊口号”,印度这一底子不太行虽然计划讲得很漂亮,但现实其实有些棘手。印度在造船这块一直没什么基础,几十年前还算有点起色,但后面就慢慢掉队了。现在拿着7000亿想重新起步,很多老问题还没解决。
最明显的就是港口和配套设施。有船厂没错,但效率跟不上;货轮一进港,动不动就得等上好几天才能卸货,原因不是人手不够,而是设备太旧、流程太乱;不少港口的起重机都用了快二十年,能不能用是个问题,维修就更别提了。
除了硬件问题,制度上的“扯皮”也没消停。港口归多个政府单位管,政策不统一,审批流程一拖就是几个月。企业要建厂、进出口物料,来来回回跑不完的手续。这对外资企业来说是个不小的门槛,日韩企业也不是没考虑过这些问题,所以合作谈得多,真正落地的少。
还有一个大家不太关注但很关键的问题,就是人才。别看印度年轻人多,但真正懂造船、会设计、能管理的大型制造项目的人才少之又少。很多技术人员读完大学就直接去了海外,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薪资高、发展好,留在国内的反倒不多了。企业想招本地人,结果发现没几个人能用,只能继续依赖外部输入。
外部环境不稳,印度想“借力”也不容易这几年国际形势变化特别快,印度想拉日韩来建厂、转技术,结果一转头就碰上了全球供应链重组、关税政策调整这些大事儿。
先是美国方面。新一届政府对外国技术人才的签证政策变得更严格,影响了印度外派工程师的流动。对印度来说,这不只是人才问题,更是整个高端制造业的隐患。再加上美国对印度钢铁和化工产品加征新一轮关税,让印度出口压力变大,想靠造船业出口创汇,难度也在增加。
再看日韩这边。表面上看,日韩对印度市场有兴趣,但落到实地时,企业都比较谨慎。韩国方面担心印度的劳工问题和政策稳定性,日本那边则更在意知识产权保护和供应链的完整性。他们更喜欢自己掌握全套生产流程,而不是把技术拆成一部分放到国外去做,这也让印度想要“借技术”的计划推进缓慢。
印度海军
而且,造船这门行当本身就不是轻松活。全球现在的船舶需求相对饱和,不少国家的造船厂已经在压产能、缩订单,印度这时候进场,竞争压力很大。中国的船厂产能全球第一,而且价格、交付周期、配套服务都非常成熟,日韩也有几十年的积累。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要抢订单,说实话,难度不小。
年轻人口是优势,但也可能变成压力印度一直说自己最大优势是“年轻人口”,全国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这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全球格局中确实算是一个亮点。但年轻人多不等于立刻能变成高质量劳动力。
印度轮船
很多年轻人缺乏技术培训,特别是在造船这样需要精密操作和长期经验积累的行业上,人才缺口大得惊人。目前印度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没完全对接产业需求,大量年轻人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企业也找不到合适员工。这种错位如果长时间得不到修复,不但拖慢了产业发展节奏,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就业矛盾。
而从过往经验来看,印度制造业的发展经常是“起高楼、停工地”。比如几年前的电子制造激励政策,刚开始全球大厂蜂拥而至,后期政策调整、土地纠纷、基础配套跟不上,热度很快就冷了下来。这次造船计划如果还照着那一套来,恐怕很难撑到2047年。
想造船,先补课造船这事,不是说建个厂、买几台设备就能干成的。它是一门系统活,需要的是制度、技术、人才、产业链的长期积累。印度现在下的这盘大棋,方向没错,力度也够,但想要真正落地,还得先把底子铺扎实。
从目前的情况看,这场7000亿卢比的计划更像是一次“造梦起航”。要不要继续往前开,就看印度能不能踏实地解决那些老问题。如果只是热热闹闹搞几年,没把根扎稳,那到头来,这梦可能又会搁浅。对于印度来说,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
印度财政部2025年2月预算案;公布了“海洋产业愿景2030”相关内容,明确将拨款7000亿卢比用于推动造船、港口升级及航运系统现代化。
中国已构建涵盖钢材、发动机、电子系统等完整配套。---中国船舶工业集团(CSSC)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