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猕猴日摘1600个椰子,为啥不大规模训练猴子代替人类做摘椰工
在泰国南部的椰林里,经过人类训练培训的猴子一天能摘1600个椰子,手脚麻利得跟车间打螺丝的工人似的。当地人管这种猴子叫“马来猴”或者“食蟹猕猴”,从小就被训练爬树、摘果、扔下地,动作一气呵成,比人上树摘椰子快多了。
这么能干的“员工”,为啥全世界没大规模推广养猴子培训代替人类做专职摘椰工呢?
这些会摘椰子的猴子,并不是随便抓一只就能上岗的。它们得从小开始训练,通常从三四个月大就开始练爬树、听指令、辨成熟椰子。训练周期少说半年,长的要一年多。
这个过程可不是喂点香蕉就完事了,得靠正向强化,摘对了给奖励,摘错了不给吃的,慢慢形成条件反射。泰国宋卡府、普吉岛一带确实还有农户用猴子干活,一家养两三只,负责十几亩椰林。
按官方农业部门2019年的数据,熟练猴子一天摘1200到1600个椰子没问题,相当于三四个壮劳力的工作量。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划算?可你要真以为这是条致富路,那就想简单了。
猴子能干归能干,但真要当成产业来搞,问题一堆。动物权益这块越来越受重视,泰国虽然是目前唯一还保留猴子采椰传统的国家,但早在2005年就有动保组织提出质疑。
国际灵长类学会和世界动物保护协会都明确指出,长期强制训练和高强度劳动会对猕猴造成心理压力,出现刻板行为,比如反复摇晃、啃咬栏杆。
虽然泰国政府没有全面禁止,但在2018年修订的《防止虐待动物法》里,明确规定不得让动物从事超出其生理承受能力的劳动。这就等于给商业化训练猴子套上了紧箍咒。想大规模培养猴子当工人?先过法律和伦理这一关。
一只训练成熟的采椰猴市场价在8000到1.2万泰铢,折合人民币1600到2400元。听着不贵?可猴子寿命一般15到20年,真正能高效工作的就七八年。中间还得算上饲料、兽医、训练师工资、笼舍维护。
猴子不能像机器那样统一管理,每只性格不同,有的胆小有的暴躁,管理成本高得吓人。相比之下,一台小型电动升降采摘机售价约合人民币两万元,能用十年以上,每天采1000个椰子轻轻松松,还不用吃饭睡觉。
猴子不是工具,它有自己的生物节律,再厉害的猴,干俩小时就得歇着,天热了不乐意动,发情期闹脾气,母猴怀孕后直接停工半年。而椰子丰收期集中,往往一个月内必须采完,否则果实掉落腐烂。
这时候靠猴子,根本没法保证效率稳定。反观人工采摘,虽然每人每天只能摘几百个,但可以轮班上阵,时间灵活,还能顺便检查树木健康状况。机械化就更不用说了,液压平台配上旋转剪刀,一个人开机器一天能扫一片林子。
老挝、越南这些年都在推小型农业机械补贴,目的就是替代高风险的人工攀爬作业。毕竟每年因爬椰树摔伤甚至致死的案例不少,光印尼一国,平均每年就有上百起相关伤亡记录。
食蟹猕猴是野生种群,在泰国属于受保护物种。虽然现在训练用的大多是人工繁殖个体,但一旦形成大规模需求,难免有人铤而走险去野外捕捉幼崽。这不仅违规,还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
这类猴子在自然界本就承担着传播种子、控制害虫的任务,数量下降会影响整片雨林的健康。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多次强调,任何涉及野生动物利用的行为,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
换句话说,哪怕技术上可行,也不能为了省几个钱就把自然规律踩脚下。
猴子摘椰子这事,表面看着新鲜有趣,背后牵扯的可是法律、伦理、经济、生态一大堆问题。它更像是特定地区的一种文化遗存,而不是未来农业的方向。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肯定要试点无人机监测椰树成熟度、智能机器人辅助采摘,甚至用AI识别最佳采收时机。
未来的椰林,拼的不再是力气或技巧,而是谁家的系统更聪明、更省心,所以这些摘椰子的猴子早晚要下岗,也没必要大规模培训猴子做摘椰工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