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集体罢工!近20万人上街抗议示威,多个行业受影响
文 | 锐观经纬编辑 | 锐观经纬
当埃菲尔铁塔因罢工闭门谢客,塔身上“反对开支削减、要求富人加税”的标语被匆匆拆除时,法国民众的愤怒与政府的无奈再次暴露在公众视野中。
2025年10月2日,这场全国范围的单日罢工吸引了约19.5万人参与,其中巴黎有2.4万人走上街头,可相较于两周前警方统计的50万人(工会估计100万人),参与度明显下滑。
一边是抗议规模缩水,一边是200多个城镇同步爆发示威,连标志性地标都被迫关闭,这场罢工为何看似“降温”却仍具冲击力?
事实上,此次罢工并非偶然,而是法国政府长期被赤字与债务问题裹挟的必然结果。
今年早些时候,总统马克龙领导下的前总理贝鲁,就因一项不受欢迎的预算案成为“政治牺牲品”,该方案计划削减440亿欧元(约合520亿美元)地方政府支出与医疗卫生支出,同时冻结政府整体开支,核心目标是遏制持续增长的赤字与债务。
贝鲁曾直言法国的债务问题已“危及生命”,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
放眼西方多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也曾因高债务推行紧缩政策,可结果往往是民生领域首当其冲,医院床位紧张、学校经费不足等问题频发,法国此次的预算争议不过是西方财政困境的一个缩影。
如今,新任总理塞巴斯蒂安・勒科尼刚上任,就直面工会的强硬施压。
工会明确要求扭转现行紧缩计划,停止一切新的公共开支削减措施,甚至提出了三大具体诉求:征收财富税以调节贫富差距、扭转此前的养老金改革、将退休年龄从64岁调回62岁。
这背后,是普通民众对公共服务缩水的深切担忧。
以法国医疗卫生领域为例,若440亿欧元削减计划落地,基层医院可能面临设备更新延迟、医护人员薪资增长停滞的困境,届时普通家庭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类似的情况在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时也曾出现,希腊政府削减医疗预算后,公共医院药品短缺,许多患者不得不自费购买高价进口药,这让本就因经济衰退陷入困境的家庭雪上加霜。
面对工会的诉求,勒科尼政府陷入了典型的“两难困境”,若顺着工会的意愿调整紧缩方向,可能会影响法国的金融信誉。
一旦国际评级机构下调法国信用评级,政府融资成本将大幅上升,最终还是会间接损害普通家庭利益,房贷利率上涨、物价波动等都会接踵而至。
若坚持推进紧缩计划,社会不满情绪持续高涨,不仅罢工可能升级,还会进一步削弱政府的执政基础。
两周前的示威活动中,就曾发生示威者与警方冲突,警方发射催泪瓦斯,全国约140人被捕,这样的对抗场景一旦重现,只会让法国社会陷入更深的撕裂。
更棘手的是,法国当前的政治环境也让政策推进举步维艰。
马克龙政府缺乏议会多数席位,反对派虽认同“限制支出”的大方向,却在“如何分担负担”上分歧严重。
有人主张向大企业加税,有人则认为应优化政府内部开支,各执一词导致政策迟迟无法落地,这其实反映出西方多党制下的共性问题,政党博弈往往优先于民生需求,最终受苦的还是普通民众。
就像此次罢工中,巴黎市民不仅要面对埃菲尔铁塔关闭带来的生活不便,还得担忧未来养老金能否按时发放、医疗资源是否充足,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却因政治僵局迟迟得不到解决。
为应对此次罢工,法国政府早已做好准备。即将卸任的内政部长布鲁诺・勒塔约此前宣布,全国已部署约7.6万名警力(含宪兵),其中5000人驻守巴黎,当时预计有2万至4万人参与示威。
可警力部署只能暂时维持秩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矛盾。
她的话道出了普通民众的心声,在财政压力面前,不能只让劳动者承担代价,更应让富人和大企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也是工会坚持征收财富税的核心原因。
眼下,勒科尼计划在未来几天公布任内首份预算案,外界正密切关注其是否会调整紧缩方向,对于西方各国而言,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若一味追求财政平衡而忽视民众基本需求,只会引发更多社会矛盾;若过度保障民生而放任债务增长,又会给国家经济埋下隐患。
在制定政策时,不能只盯着数字上的赤字与债务,更要看到每一个数字背后普通民众的生活困境,唯有兼顾公平与效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毕竟,无论是埃菲尔铁塔的关闭,还是医院经费的削减,最终影响的都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保障他们的生活,才是政府执政的根本目的。
要不要我针对文中提到的“西方财政紧缩与民生保障”这一核心矛盾,补充几个其他欧洲国家的具体案例,比如意大利或西班牙的类似情况,让分析更具普遍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