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4 19:02

赎罪日惊现反犹袭击!35岁英籍男闯犹太教堂,2死3伤引反思

2025年10月3日上午9点半刚过,英国曼彻斯特克伦普索尔区的希顿公园希伯来会堂外突然乱作一团。
这天是犹太教最神圣的赎罪日,很多信徒赶来做礼拜,谁也没想到,一场噩梦正悄悄逼近。
一辆汽车突然加速冲向教堂外的人群,接着一名男子从车上冲下来,手里拿着刀见人就刺。

现场目击者说,当时礼拜刚开始,教堂里有不少人在祈祷。
好在教堂的安保人员和主持仪式的丹尼尔·沃克拉比反应很快,他们立刻关闭教堂大门,把凶手挡在了外面。
要是没有这一步,教堂里的信徒恐怕会遭遇更严重的危险。
9点34分,有人报警说这里发生了汽车冲撞事件,警方马上把这起事件定为重大事件。
3分钟后,武装警察就赶到了现场。
他们看到凶手腰间绑着东西,担心是炸弹,一边警告周围人群,一边密切注意凶手的动向。

到了9点41分,凶手试图起身,警方果断开枪,将其击毙。
后来军方拆弹部队检查发现,凶手腰间的装置并不是有效的爆炸物,这才让大家稍微松了口气。
这次袭击造成2名男子死亡,3人受伤。
3个伤者情况不同,一个被刺伤,一个被车撞了,还有一个的伤势可能是警方制止凶手时造成的。
其实,警方的反应速度确实挺快,从接警到抵达现场只用了3分钟,到击毙凶手也不过7分钟,这在应对恐怖袭击事件中算是很高效的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更多伤亡。

凶手身份很快被确认,他叫杰哈德·阿尔-沙米,35岁,英国籍,有叙利亚血统。
他幼年就来到英国,2006年未成年时获得了英国公民身份。
但让人意外的是,警方记录显示,他之前并没有被预防性反恐计划标记过。
这就有点让人疑惑了,一个有这样背景的人,怎么会突然实施恐怖袭击呢?难道之前真的一点迹象都没有吗?
这边警方刚处理完现场,英国政府那边也没闲着。
首相斯塔默爵士当时正在丹麦参加欧洲领导人峰会,听说这件事后,马上提前返回英国,主持召开紧急会议。

他在唐宁街谴责这是一起“因犹太人身份而发动的恐怖袭击”,还承诺会动用一切权力保障犹太社区的安全,首先就是在全国各犹太教堂部署额外警力。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爵士也表示,首都地区的犹太教堂及周边会加强高能见度警力部署。
大曼彻斯特市长安迪·伯纳姆也站出来表态,说他们首先牵挂的是遇难者家属、伤者以及受到创伤的人们,坚决谴责这种反犹行为,曼彻斯特不会对社区遭受的攻击坐视不管。
英国首席拉比以法莲·米尔维斯爵士则指出,这次袭击是街头、校园、社交媒体等场所持续反犹浪潮的悲剧结果。
说到反犹浪潮,这几年在英国确实越来越受关注。

虽然具体的数据咱不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反犹事件确实在增多。
就说这次袭击发生在赎罪日,这个犹太教最重要的日子,凶手选在这个时候动手,明显是有针对性的,就是冲着犹太人来的。
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英国社会里的反犹情绪到底有多严重,为什么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再看看现场的英雄们,丹尼尔·沃克拉比在袭击发生时特别冷静,一边引导会众避险,一边关闭大门,把大家保护在教堂内。
大曼彻斯特警察厅总警监斯蒂芬·沃森爵士也赞扬了安保人员和信徒的勇敢反应,说多亏了他们和警方的快速处置,凶手才没能闯入教堂。

首相也专门提到了现场警官、教堂安保和沃克拉比,说他们阻止了更大的悲剧发生。
从这件事能看出来,面对突发的恐怖袭击,各方的配合很重要。
警方的快速反应、政府的及时应对、现场人员的勇敢处置,缺了哪一环,后果可能都不堪设想。
但同时,我们也得想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怎么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类似的恐怖袭击和反犹行为。
反犹浪潮不是一天形成的,它可能和很多因素有关,比如社会上的偏见、仇恨言论的传播等等。

这次袭击虽然被及时制止了,但背后的问题还需要长期解决。
英国政府在加强警力部署的同时,可能还得想想怎么消除社会中的反犹情绪,加强不同族群之间的理解和包容。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看到这样的事件,肯定会觉得震惊和痛心。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包容的社会里,不希望因为宗教、种族等原因而发生暴力事件。
所以,社会各界都应该行动起来,反对任何形式的仇恨和歧视,共同维护社区的安全和和谐。
总之,曼彻斯特犹太教堂的这次袭击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的恐怖事件。

它让我们看到了恐怖主义的威胁,也让我们看到了各方在应对危机时的努力。
希望这样的事件不再发生,也希望英国社会能够正视反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让每个族群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赎罪日惊现反犹袭击!35岁英籍男闯犹太教堂,2死3伤引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