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年头一遭,美国遭致命危机!特朗普彻底失算,回旋镖扎回老巢
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彻底关门。这是特朗普政府全面战略失控的集中体现。从国会谈判破裂,到海量公务人员无薪上阵,美国政府的“熄火”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美国政治撕裂的真实模样,也揭开了特朗普对华政策的遮羞布。
更讽刺的是,他本想用关税打击中国,结果却把自己国家的经济主脉一刀割断。问题是,这支回旋镖扎得这么深,美国还有多少力气拔出来?
政府停摆,不是意外,是必然这次政府关门,说白了就是特朗普和国会的“赌气”玩脱了。9月底,眼看新财年马上就要开始了,国会却迟迟通不过预算案。
一边是特朗普坚持要把对华关税条款写进预算,另一边是民主党死活不答应。双方谈了几轮,最后连场面话都懒得说了,直接摊牌,预算泡汤,政府直接“拉闸”。
这场政治拉锯,谁也不是第一次演了。问题在于,这次不是常规操作,而是一次非常规的大停摆。
七十五万联邦员工被迫停工,不少人连下个月房租都愁;国家公园、博物馆、科研中心一个接一个关门,连孩子们的校外活动都受到影响。看上去像是预算之争,实则是特朗普把“政治硬气”当成了治理能力,把预算当成了打压对手的武器。
关键是,这已经是他第三次把美国政府推进停摆的死胡同。
每次都是同一套剧本:设定一个极端目标,拒绝妥协,最后让全国买单。
可这次不同,特朗普已经是总统任期的“续集”了,观众早就没了新鲜感,只剩下厌倦和疲惫。
关税政策,一场经济上的自残特朗普之所以咬定对华关税不放,就是因为他始终相信“加税等于制胜”。
但现实早就打了他的脸。他在第一任期时就大搞加税,“打击中国制造”。可到2025年,不但没能让产业回流,反而逼得美国企业焦头烂额。
根据穆迪的分析报告,美国加在中国商品上的关税,九成以上的成本最后都落在了本国进口商和消费者身上。
企业进口中国零部件要多掏钱,商品生产成本自然水涨船高,最后就是老百姓买东西贵得离谱。
特别是中小企业,根本扛不起这套“贸易硬气”。一家农机公司,因为中国的发动机配件涨价太猛,不得不裁掉三分之一的员工,扩张计划也泡汤了。这不是个例,是整个制造业生态正在被撕裂的一个缩影。
最讽刺的是,特朗普极力推动的“去中国化”供应链重构计划,反而让美国自己陷入供应短缺、物价上涨的死循环。
从超市的鸡蛋、牛奶,到电子产品的零配件,哪一样不跟中国挂钩?结果就是,美国通胀居高不下,消费者怨声载道,企业利润直线下滑。
从一开始,这场关税战就不是为了经济发展,而是为了政治表演。特朗普要的是“我强我硬”的人设,而不是长远的国家利益。
但经济不是靠发言稿喊出来的,它讲的是逻辑和规律,不讲感情。
政治极化,把国家变成了政治战场特朗普这几年最大的“成就”,不是建墙,不是加税,而是把美国搞成了一个“永远在吵架的国家”。
这次政府停摆,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的问题是,两党已经不再为了国家利益争执,而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共和党一天到晚抱着“美国优先”,民主党则天天喊着“抵制极端政策”。
看似路线之争,其实就是一场权力的拉锯战。尤其在特朗普回炉当总统之后,他没有半点想要弥合分裂的意思,反而在不断撕裂社会,把每一个议题都变成“站队游戏”。
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已降到谷底,大多数人认为,两党只是为了互相拆台,根本不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而这种政治氛围直接传导到了经济层面——投资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消费,国家机器也越来越低效。
这种“政治内卷”不仅拖垮了政府运作,还在全球舞台上削弱了美国的信誉。当一个国家连自己的政府都管不好时,谁还会相信它能处理全球事务?
这才是美国真正的危机,不是关门几天的问题,而是制度信任的崩塌。
回旋镖效应,才刚刚开始特朗普显然没料到,自己设下的局,最终套住的是自己。他试图用对华强硬来制造一种“我在捍卫国家利益”的假象,结果却让美国自己陷入了通胀、分裂和治理混乱的泥潭。
他想通过制造外部敌人来掩盖内部问题,没想到最后问题全回到了他自己身上。
而这支政策回旋镖,不仅砸中了经济,还重创了美国的国际形象。
如今的美国,在盟友眼中变得越来越不靠谱,在国际组织中也越来越边缘化。
欧洲多国开始推动战略自主,亚洲盟友则在观望是否还要押注美国。连曾经最铁的伙伴也开始质疑:这个国家到底还稳不稳得住?
与此同时,中国并没有如特朗普所设想的那样被拖垮。相反,中国在稳定供应链、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步步为营,国际合作也在不断拓展。这种对比越明显,就越让特朗普的政策显得尴尬。
结尾这次美国政府停摆说白了,就是特朗普执政逻辑的一次系统性崩盘。从贸易战到预算僵局,从关税反噬到政治极化,每一步都是他亲手布下的棋局,最终
美国如果不正视这个现实,未来还会有更多“回旋镖”飞回来。而这场危机,或许只是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白宫正式宣布政府即将“关门”,影响范围或将波及美国全国——2025-10-01 09:43·光明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