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网友发出疑问:为何只有中国人身上没有味道?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Quora上,有些印度用户发帖吐槽,为什么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身上总闻不到那股常见的汗臭味儿,他们是不是天天抹什么高端除臭剂?这帖一发,有人说这是基因差异,有人辩解是饮食卫生问题。类似讨论不少,比如另一个帖问东亚人为什么不臭,回答直指ABCC11基因变异,让多数东亚人产生干耳蜡,顺带减少腋下臭味来源。
印度用户常提到自家咖喱和辣椒渗进汗里,混着热天出汗,味儿重得难掩。但话说回来,这不是谁优谁劣,而是人体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印度街头那股香料味儿,对本地人来说就是家常饭,可对外国人就成挑战。
反过来,中国人夏天光冲个凉换衣裳,往往就清爽到底,不用额外费劲。
核心原因,得从汗腺说起。
人体有两种汗腺:小汗腺到处是,出汗像清水,没啥味;大汗腺只窝在腋窝和私处,分泌的汗带蛋白质和脂肪酸。
这些物质一遇皮肤细菌,就被分解成不饱和脂肪酸,产生那股酸馊臭。正常人都有大汗腺,但关键看分泌多少。
东亚人,尤其是中国人,ABCC11基因突变率高,达80%到95%,这变异让大汗腺功能减弱,汗里脂质少,细菌没得“吃”,臭味自然淡。 韩国人更高,接近95%;日本人稍低点,80%左右。
相比之下,欧美白人和非洲裔,变异率不到3%,汗腺活跃,体臭概率近100%。 这不是巧合,而是两万年前人类从非洲迁到亚洲时,基因在亚热带环境里悄然调整,适应更干旱气候,少出油腻汗。
这个发现,得感谢日本遗传学家吉浦浩一郎。
2006年,他团队在九州大学实验室锁定ABCC11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rs17822931位点G变A,导致耳蜡从湿变干,顺带切断体臭链条。 2009年,论文登上Nature Genetics,证实东亚人几乎无典型腋臭。
2024年他继续深挖,发表在Wiley上的研究,用ABCC11作为教学工具,让学生克隆自家耳蜡基因,验证孟德尔遗传。
还有论文探讨耳蜡和耳道角化过度间的基因表达重叠,ABCC11在腺体分泌中关键作用。
98%有臭基因的女性每天用剂,但无臭的75%也坚持,纯属从众。 吉浦的研究像把钥匙,打开了体味背后的门,让普通人也能聊聊DNA。
全球体味差异大,黑人狐臭率最高,接近全覆盖;白人80%;东亚最低,中国不到6%。 印尼虽东南亚,但ABCC11变异率低,体臭仍常见,热带饮食加持。
拉美和非洲裔超90%。 这些数字不是标签,而是进化足迹。古时候,人人带点狐臭,那是常态;迁徙后,东亚变异流行,成了“清爽基因”。但别忽略环境因素,辣食如印度咖喱,能让汗味浓烈;不勤洗澡,谁都扛不住。
印度网友常说,狐臭手术贵,日常靠多冲凉和剂子顶。话说回来,这事儿也提醒我们,体味不光生理,还社会。群体认同能淡化厌恶感,对“自己人”的臭味宽容多。
ABCC11不只管臭,还联乳腺癌风险。2009年研究显示,湿耳蜡型女性,ABCC11功能全,癌变易高。 嗅觉识别基因有性别差异,ABCC11周边簇与阿尔茨海默相关。
体臭还能追踪健康,气味签名受MHC基因影响,压力、饮食、病变都能改。
说到底,体味差异是人类多样性的缩影。东亚人少臭,不是优越,而是适应;印度人味重,不是缺陷,而是文化印记。
参考资料
汗液无味,“汗臭味”从何而来? 参考消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