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变“十常”?美俄均有各自人选,中国一票否决权成为关键
联合国“五常”要变成“十常”吗?美国和俄罗斯各自已经有了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一票否决权成为关键。那么,各方此次进行了怎样的表态?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又会不会发生变化?近日,芬兰总统斯图布在联合国大会点了一把火,他不仅提议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还直接呼吁废除一票否决权。斯图布认为,这种制度让少数大国能够阻碍国际法实施,使联合国在关键问题上失效。他特别指责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也批评美国频繁否决加沙停火决议。这等于同时点名了美俄两国。但问题是,他的提议不可能被五常接受。美国国务院官员已经直言,这种设想“根本不可能”。
不过,美俄虽然在否决权这件事情上站在了同一战线上,但是对于扩员的想法,则各有各的打算。当地时间9月27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强调,亚洲、非洲和拉美长期在安理会中代表性不足,这种情况已经不合时宜。所以,俄罗斯明确表态支持巴西和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同时主张非洲国家应该获得更高地位。
俄方的逻辑很清晰,一方面这是对全球南方力量的回应,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争取这些地区国家的支持,削弱西方主导的影响力。俄罗斯不断强调“去殖民化”和“反对规则替代宪章”,意在塑造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形象。
与此同时,美国的动作同样值得关注。华盛顿去年提出支持非洲增加两个常任席位,并为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增加一个非常任席位。这是美国在非洲和太平洋岛国加大外交布局的表现,目的在于平衡中国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时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格林菲尔德,把这项提案包装为拜登政治遗产的一部分,但她也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支持否决权的扩展。这意味着,美国可以接受常任理事国数量增加,但拒绝让新加入的国家拥有和“五常”一样的否决权。
毕竟,这触及改革的关键。安理会的权力并不仅仅是座位数量,更在于五大国掌握的一票否决权。无论是俄方支持的巴西、印度,还是美方提出的非洲新常任国,如果没有一票否决权,那就只能算是“准常任”,美国、俄罗斯毕竟都不愿看到自己的权力被稀释。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同样握有关键话语权。中国在过去的表态中强调,安理会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要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要体现公平正义,并优先照顾长期代表性不足的地区。但中方也警告,改革不能变成个别国家追求国际地位的工具。换句话说,中国支持提升“全球南方”国家在安理会的声音,但不会轻易放弃一票否决权。作为二战的主要战胜国,中国深知“一票否决权”是联合国体系稳定的核心。
从现实角度看,安理会改革的难点不仅是五常自身的博弈,还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美国曾经支持日本、德国“入常”,但俄罗斯和中国明确反对。俄罗斯甚至直言,德日是美国意志的执行者,不可能成为常任理事国。巴西和印度看似更被接受,但美国对印度的支持带有战略考量,主要是为了牵制中国。非洲国家虽然呼声很高,但他们没有达成共识,这也使得改革无法推进。
另一个问题是,安理会改革必须修改《联合国宪章》,需要三分之二会员国的支持,还要得到五常的一致认可。这意味着任何一国投下否决票,都可以让改革流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一票极为关键。无论是美方的非洲方案,还是俄方的巴印方案,都必须争取到中国的态度。如果中国不同意,那么改革就只能停在讨论层面。
当前的形势表明,安理会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真正落地的可能性依然有限。五常不会放弃一票否决权,而对增加新的常任理事国的选择,各方意见差异巨大。美国看重非洲和小岛国家,以便在战略上抗衡中国;俄罗斯则力推巴西、印度,以便在全球南方树立支持者;欧洲一些国家也希望自己能进入常任席位,但遭到明确抵制。至于非洲国家,虽然普遍要求“入常”,但谁来代表非洲,是尼日利亚、南非,还是埃及,始终争不出结果。
由此可见,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是一场充满博弈的漫长过程。不同国家提出不同方案,各有各自的利益考量。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没有五常的一致同意,任何改革都难以落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立场尤为重要,因为中方不仅是五常之一,更是发展中国家群体最有影响力的代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