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外交官观点:美国单方面重定地缘规则,印太国家有能力应对
美国在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并未从印太地区抽身,反而单方面重新界定了参与区域事务的规则。新加坡资深外交官比拉哈里指出,这并非美国首次采取此类举措,区域国家既有能力,也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10月1日,比拉哈里在米尔肯研究院亚洲峰会的一场对话会上发表了上述观点。该对话会聚焦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转向对印太区域的影响。
在比拉哈里看来,以“填补空白”作为讨论前提存在明显误导性。他解释道:“印太地区从不缺乏有影响力的国家与领袖,美国单方面重新定义其参与区域事务的规则,并不意味着区域出现了权力真空。”
他进一步梳理历史指出,特朗普并非首位单方面改写规则的美国总统:从1970年代美元与黄金脱钩、到1980年代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美国已多次采取类似行动。
比拉哈里还提到:“多数东盟国家,甚至美国在区域内的盟友,与美国交往的核心是基于共同利益,而非对‘共同价值’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也坦言,东盟国家会通过跨区域合作扩大伙伴网络,“未来会看到不同国家围绕不同议题,形成灵活、动态的合作圈子,但现有的各类联盟不会被取代。”
同场对话的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奇普曼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特朗普的印太政策更多是“延续”而非“颠覆”,美国势力仍长期驻守印太。
同时,特朗普要求印太国家增加国防开支、践行“战略自主”,这一思路与其在欧洲和中东的政策逻辑一致。
奇普曼以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上月达成共同防御战略协议为例,说明在当前多变的国际格局中,各国会更主动地进行“战略对冲”,类似在金融市场中灵活调整投资组合的股票权重。
奇普曼随后以印度为切入点提出疑问:“印度现在必须思考,对俄罗斯的‘战略押注’是否过重?能否适当降低对俄依赖,同时加强与其他方的合作?”
对此,《印度教徒报》外交新闻主编海德尔回应称,过去10年,印度一直在美地缘政治强国的关系中尝试调整合作权重:俄罗斯是印度最大的军备供应国,美国则是印度商品的最大买家。
如今,印度需要根据不同议题采取差异化立场,难度已显著增加。
海德尔坦言,过去25年持续推进的美印关系近期突然生变,让印度感到意外——其实印度本应更早预判并应对这一局面。
特朗普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将印度商品关税翻倍至50%,还大幅提高H-1B专才签证费用,对印度造成不小打击;此外,特朗普近期突然与巴基斯坦加强互动,甚至将其纳入中东局势讨论、让巴基斯坦听取加沙相关计划汇报,“这一系列举动让印度神经极度紧绷”。
目前日本政府正面临领导人交接,执政联盟中的自民党即将选出新领袖。日本驻新加坡大使石川浩司强调,强化美日联盟为外交政策基石,是所有自民党首相候选人及日本其他主要政党的共识。
#国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