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19:45

以色列袭击多哈,美国保护伞是虚是实?

一纸政令,能当护身符用吗?事情发生得很突然。
9月9日,以色列的飞机跑到卡塔尔首都多哈,搞了一场所谓的“斩首行动”。

现场一片狼藉,残骸都没清理干净,整个中东的火药味瞬间就浓了起来。
阿拉伯世界炸了锅,卡塔尔更是气得跳脚。
就在这节骨眼上,白宫出手了。
9月29日,特朗普政府甩出一份行政令,白纸黑字地说:以后谁再动卡塔尔,就等于动美国!美国可能会用外交、经济甚至军事手段来回应。

听起来挺唬人对吧?卡塔尔好像一下子拿到了一把“安全保护伞”。
但这东西到底顶不顶用,真得打个问号。
咱们得搞清楚,这只是一道行政令,不是那种正经八百的国家条约。
它不需要国会参议院点头,更不会自动给军队打钱。

万一明年白宫换人,新总统看它不顺眼,随手就能给它废了。
白宫自己的文件也说了,这玩意儿不产生能上法庭主张的权利。
说白了,它是个“强化版”的安全保证,听着提气,但法律上的硬约束力,基本没有。
特朗普为啥这么急着绕开国会办事?咱们得看看卡塔尔是个什么地方。

这个小国,位置却关键得不得了。
它是美国在中东最铁的盟友之一,美军在海湾地区最大的空军基地——阿尔乌代德基地,就设在那里。
这地方要是出了乱子,美国的军事布局就得抖三抖。
更绝的是,卡塔尔在外交上是个“端水大师”,跟伊朗、沙特、以色列这些互相看不顺眼的主儿,居然都能说上话。

这种本事,让它成了中东不可或缺的调解人。
以色列这次直接在多哈动手,简直是捅了马蜂窝,美国再不表示表示,面子上也挂不住。
保护伞背后,全是美国的生意经美国这么“仗义”,背后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

仔细琢磨,大概有三点。
第一是威慑,管住局面。
把“别碰卡塔尔”写进白宫文件,主要是吓唬以色列、伊朗这些潜在动手的家伙。
阿尔乌代德基地里驻守着大批美军,这本身就有分量。

其实在今年6月,伊朗的导弹就曾瞄过这个基地,自打那以后,卡塔尔对安全问题就格外敏感。
美国现在高调表态,是想把局势控制住,别真打起来。
第二是为了能源,稳住市场。
这点怕是最有体会。

卡塔尔是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的超级玩家,它家的北方气田正在拼命扩产。
地缘政治一紧张,全球能源市场就得感冒,油价气价说涨就涨。
美国这道政令,表面是安抚卡塔尔这个盟友,更深层是想给国际市场吃颗定心丸,别因为担心供应中断而乱了套。
第三嘛,就带点私货了,修复关系和堵住国内的嘴。

美国在2022年就把卡塔尔列为“主要非北约盟友”,这次算是给这个名分加了码,回报卡塔尔长期提供基地和帮忙斡旋。
同时,国内不是一直在传“卡塔尔赠机”那点事儿吗,围绕特朗普的廉政争议就没停过。
如此看来,强化美卡绑定,顺便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搅和在一起,对他平息争议也有好处。

这步棋,走得确实不单纯。
隐忧仍在,保护伞可能漏雨那么,这把“保护伞”的实际效果如何?短期内,它肯定能吓阻一部分冲动行为。
任何势力想再对卡塔尔下手,都得先掂量掂量可能招致美国干预的代价。

卡塔尔方面也赶紧表示欢迎,指望着借此提升防务合作水平。
但把时间拉长一点,问题就来了。
美国国会,特别是民主党人,肯定会死死盯住这道政令怎么落实。
万一卡塔尔真被袭击,美军需要动武,事情就复杂了。

按照美国的《战争权限法》,总统必须在48小时内通知国会,军事行动在60到90天内如果没有国会授权,就必须停止。
国会完全可以通过卡预算来制约总统的行动。
这中间的变数,太大了。
本来想把这政令比作北约的保护,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一码事。

北约那种共同防御条约,是经过参议院庄严批准的,具有极强的法律效力。
特朗普这道行政令,灵活性是高,但不确定性也一样高,说收回就收回。
这种不稳定性,让它的长期价值大打折扣。
如果美国真为卡塔尔卷入战争,国内舆论首先就会炸锅,老百姓会问:凭什么我们要为卡塔尔去打仗?其他海湾国家,比如沙特、阿联酋,也可能跑来向美国索要同样的安全保证,到时候美国给还是不给?这局面可就难收拾了。

所以,看来看去,美国口中的“安全保证”,本质上还是服务自身战略利益的工具。
它最在乎的,一是守住阿尔乌代德这个中东军事枢纽,二是捏住卡塔尔的天然气命脉。
至于卡塔尔的主权完整和老百姓的安全,怕不是优先考虑项。

面对以色列突袭多哈这种破坏地区平衡的行为,美国当时选择了沉默,事后才急忙递上一把“安全伞”。
这种“选择性干预”,把海湾阿拉伯国家在美国全球棋局中的真实地位,暴露得清清楚楚。
这把伞,遮风挡雨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是象征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色列袭击多哈,美国保护伞是虚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