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底线!迟迟不开放瓦罕走廊,就是早就看透了本质,果然应验了
阿富汗塔利班建立政权后,多次希望中方开放瓦罕走廊,好吸引中国投资技术进入阿富汗,发展阿富汗经济。但中国迟迟没有开放,因为中国早就看透了本质,尤其是2025年6月阿富汗单方面撕毁中方油气项目合作协议,几乎印证了中国一直谨慎对待瓦罕走廊的战略判断。瓦罕走廊,地理上是阿富汗和中国唯一的接壤地带,东西长约300公里,最窄处仅15公里,与我国新疆仅有92公里边界。这条走廊看似不起眼,但历史价值极高,是古代丝绸之路南线的一部分。东晋高僧法显、大唐玄奘、安世高等人都曾沿此路前往古印度求法。
时至今日,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对瓦罕走廊可谓是“念念不忘”,自其重新掌权后,多次提出与中方合作开发走廊,修路、通商、引资样样都摆在桌面上。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之际,阿富汗更是频繁表达参与的“强烈意愿”。
从阿富汗的角度看,他们当然希望这条路打通:一来可以吸引中方投资,发展矿产和能源;二来可以摆脱地理孤立,连接中亚和东亚经济圈。但中国呢?始终未轻易松口,依旧维持“谨慎开发、绕路运输”的策略。
2025年6月,这种审慎终于有了回报。阿富汗政府突然终止了与新疆中亚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的25年油气项目合作。该项目起始于2023年1月,原本中方占股75%,承诺三年内投入5.4亿美元帮助阿方建设本国第一个完整的石油产业链,意义重大。
然而,两年多过去,阿富汗突然喊停,理由是“中方违反合同”,包括投资不到位、人员不达标、技术不合规等一系列指控。但奇怪的是,既没有公布详细证据,也未给中方任何申辩或整改的机会。
外界一下子哗然。阿富汗这波操作,不但不讲契约精神,更像是“临时变脸”。就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欧盟对阿富汗“突然送来”1.8亿美元首批援助,仿佛一切都恰好“对上了时机”。
其实,中国一直没完全答应瓦罕走廊开发,不是因为“吝啬”投资,而是出于更深层次的国家战略考虑。这条走廊的最大问题,不在地形、不在建设成本,而在于它背后潜藏的安全风险。
第一,阿富汗自身就是一个高风险国家。内部部落林立,塔利班统治虽强势,但地方割据现象严重,尤其在边远地区,塔利班的实际控制力有限。你永远无法保证投资下去的项目不会因为武装冲突而停摆,更难确保施工人员、设备乃至项目成果的安全。
第二,瓦罕走廊通往中国的新疆。如果贸然打通,等于在我国最西部的安全屏障上打开一个“缺口”。一旦阿富汗局势恶化,极端思想、非法武装、毒品、恐怖分子等流入,将是中国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
第三,阿富汗对国际力量的“摇摆不定”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美军刚撤不久,塔利班就开始在俄罗斯、欧盟、中国之间打“平衡牌”。谁给钱、谁提供援助,谁就是“合作对象”。这样的不稳定政策,怎么可能让中国在战略要地轻易开门?
此次中阿油气项目被单方面撕毁,就是最直接的证明:今天求你投,明天说你违约,一转身就投向了别人怀抱。如果这都不能叫“早看穿本质”,那什么才叫精准判断?
中方在对阿富汗的策略上,一直奉行的是“帮一把,但不靠近太深”的原则。比如开通了新疆—阿富汗货运专列、中阿快线,还帮助阿富汗出口农产品、恢复毛毯出口市场……凡是能帮的,我们没少出力。但唯独瓦罕走廊,一直捂得紧紧的。
这并非保守,而是稳重。在一个长期没有国家统一认同、法律制度不完备、局势动荡的国家面前,战略缓行不是退让,而是守住底线。
因为,现实是冷峻的:这次油气项目如果真的启动到一半突然停摆,不只是钱打了水漂,更重要的是会打击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信心。我们不仅损失了资源、资金、时间,还可能因“被违约”而遭受国际声誉受损。
换句话说,“你求我时,我帮你;你反复无常时,我要留一手”。这就是中国外交和经贸政策的一贯底色——理性、务实、有原则。
时至今日,瓦罕走廊依然封闭,中方依旧保持克制。这不是放弃合作,而是更深层次的国家战略定力。
有时候,一条路的修不修,背后折射出的,是国家对风险的判断力和对未来格局的掌控力。瓦罕走廊也许短短300公里,但它所代表的,不只是地理上的通道,更是安全、稳定、政治互信的综合考量。
阿富汗要发展,离不开周边国家的支持,但发展路该怎么走、该跟谁走,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选择。而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该帮的时候绝不缺位;但该防的时候,也绝不盲从。
瓦罕走廊不开,不是对谁关门,而是用行动告诉世界,中方是坚守底线的,也是有足够战略眼光的,在阿塔有足够的诚意,信誉以及稳定的外交政策前,还是别再来要求中国开放瓦罕走廊了,因为风险远大于收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