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钞票上为何要印中文?
说起荷兰钞票上印中文这事儿,得从历史说起。荷兰人当年在东南亚搞殖民,印尼那块地儿叫荷属东印度,爪哇岛是核心地带。那里经济热闹,吸引了不少中国人过去做生意。当地银行发行的纸币背面就出现了中文,主要为了警告伪造钞票的处罚条款。这不是随便印的,而是因为华人群体在那儿影响力大,纸币流通离不开他们。简单讲,就是为了让华人看懂规矩,避免假币乱窜,维护经济秩序。
荷兰东印度公司从1602年成立,就开始在亚洲扩张势力,到印尼群岛抢地盘。起初是为了香料贸易,渐渐控制了整个地区。1800年公司破产,荷兰政府直接接管,成立了荷属东印度殖民地。那个时代,爪哇岛经济发达,港口贸易频繁,各种人混在一起,包括荷兰人、当地印尼人,还有从中国南方来的华人。
华人主要是福建和广东人,从明清时候就开始迁过去,干零售、借贷和中介生意。他们精明,会算账,在当地经济链条里占重要位置。荷兰殖民当局也依赖他们收税和组织劳动力,因为本地人多是农民,不太搞商业。
到了19世纪,殖民地货币乱七八糟。私人票据到处飞,假币问题严重。荷兰国王威廉一世在1826年下令建银行,统一货币。1828年1月24日,爪哇银行在巴达维亚开张,这就是现在的雅加达。银行负责发行纸币,处理贷款,支持种植园经济。早期纸币有各种面额,从5盾到1000盾不等。正面通常印荷兰国王像或当地图案,背面是法律条款。
关键是,这些条款用多种语言印,包括荷兰语、爪哇语、马来语和中文。为什么加中文?因为华人多啊。他们识字率高,但很多人不懂荷兰语或当地语。印中文就能直接告诉他们,伪造钞票会挨重罚,比如流放、监禁或绞刑。
拿1864年7月1日发行的1000盾纸币来说,这张票子最近在美国拍卖卖了高价,背面中文写着引用1817年第4号、1822年第32号和1859年第98号荷兰公报的内容,大意是伪造或知情使用假币,按罪轻重处罚,从流放到绞刑都有。类似的设计在1866年的5盾纸币上也出现,背面四种语言并列:荷兰语、爪哇语、中文和Jawi马来文。
早从19世纪中叶,爪哇银行纸币就这么干。华人社区在爪哇人口虽不多,但经济活跃,持有大量现金,参与大宗贸易。如果假币泛滥,他们损失最大。银行这么设计,就是为了让华人直接读懂警告,增强警惕,减少伪造风险。
华人为什么那么重要?从历史看,中国人去印尼最早可溯到郑和下西洋,但大规模移民是17世纪后。荷兰东印度公司招华人劳工修堡垒、种田,后来他们转行做生意。到了19世纪,华人控制了零售市场和借贷业。殖民政府甚至让华人当税吏,因为他们可靠。经济数据显示,华人虽只占人口5%,但贡献了当地贸易的很大份额。纸币上印中文,反映了这种现实。不是荷兰人特别友好,而是实用考虑。华人如果不信任货币,贸易就卡壳,殖民经济受影响。
爪哇银行的纸币设计有讲究。早期票子用手工雕版印,防伪技术简单,后来加水印和序列号。中文部分用繁体字,翻译准确,引用官方法令。银行高层讨论时,肯定考虑到多语种覆盖,能让更多人遵守规则。结果,纸币流通顺畅,支持了咖啡、糖和香料出口。这些出口是荷兰财富来源,华人中介作用不可少。
印中文也跟殖民策略有关。荷兰人统治印尼靠分而治之,对不同群体分类管理。华人被视为“外国东方人”,有特殊税制,但经济特权也多。纸币多语种体现这种多元管理。相比之下,现代印尼卢比就没中文了,因为独立后强调本土化。
银行历史本身有趣。爪哇银行从私人机构起步,荷兰政府控股,到1953年被印尼国有化,改名印尼银行。期间发行过各种纸币,印中文的那些主要在19世纪后期。二战时,日本占领印尼,发行自己的卢比,取代荷兰纸币。战后,荷兰试图恢复,但印尼独立斗争激烈,到1949年荷兰承认独立。旧纸币渐渐退出,华人影响虽在,但货币设计变了。
表面看是钞票设计,实际反映殖民时代文化交融和经济依赖。荷兰人不是慈善家,他们殖民剥削当地资源,华人虽受益,但也受歧视。比如,华人常被本地人嫉恨,导致冲突。荷兰政策加剧这种分裂,没啥美化必要。只是,印中文说明华人经济地位高,纸币得迁就他们。
那时候华人商人拿张纸币,翻过来看见母语写的警告,肯定觉得靠谱,不会轻易上假币当。银行这么做,聪明,省事儿。相比现在钞票全英文或本地语,那时代更注重实用。
印尼独立后,货币体系大变。1945年苏加诺宣布独立,荷兰不认账,打了几年仗。到1949年,荷兰让步。
爪哇银行在1951年国有化,1953年正式成印尼银行。纸币从盾改卢比,没再印中文,因为国家统一,强调印尼语。华人社区还在,但融入本地,经济角色变了。现在印尼华人多从事制造业和金融,不再是殖民中介。
从全球看,纸币多语种不罕见。比如,早年中国清朝纸币有满文和汉文,现代人民币有少数民族文字。荷兰纸币印中文,是特定历史产物,提醒我们殖民如何利用移民群体。
华人移民印尼,带来技术如制糖和纺织,推动当地发展。但殖民框架下,他们地位尴尬,常成替罪羊。荷兰政策让华人隔离居住,限制权利。纸币印中文,虽便利,但也强化了这种隔离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