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12:28

印度外长:世界格局已经改变,西方对中国太好,印度被打压得太狠

2025年3月,在印度商业报道主办的一场高规格论坛上,印度外长苏杰生说出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他直言,西方国家在处理中印关系时,对中国太宽容,对印度却压得太狠。这番话,不仅在印度国内引发强烈共鸣,也在国际媒体中掀起了一阵波澜。
这不是一次情绪化的发言,而是一次经过深思熟虑的对外释放信号。从那一刻开始,苏杰生的这番话不断被各方解读、放大、追问。印度外长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节点公开释放这样的信息?他所说的“西方偏袒中国、打压印度”,到底有没有历史依据与现实支撑?

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就得把时间拉回到200多年前。19世纪中叶,英国正与沙皇俄国在中亚地区展开激烈博弈。
为了防止中国落入俄国势力范围,英国便试图通过外交、条约和金融影响力,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受控的缓冲地带”。这期间,虽然也有侵略行为,但西方确实在中国身上投入了资源与策略。
与此同时,印度则彻底沦为了殖民地。长达两百年的殖民统治,让印度被抽空了资源,被改造了文化。等到独立之后再想追赶,发现自己起跑线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苏杰生的观点是,这种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影响西方对印度的态度。他在多个国际场合反复强调,印度总是被设限,被审查,被怀疑。而中国哪怕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严重分歧,依然能获得大量投资、贸易协定和技术合作。
比如制造业这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的核心枢纽,哪怕和西方“吵得厉害”,贸易照样做、技术照样转。而印度呢?人口多,市场也不小,可外资却总是犹豫不决。

数据上更是如此。中国吸引的外资是印度的好几倍。不是因为印度运气差,而是战略上就被区别对待了。西方看印度,总是先问安全、问制度、问政治稳定。对中国则更多的是“怎么合作”。
这让印度政府感到极度不平衡。尤其是在莫迪政府力推“印度制造”的这些年,印度高层本就对外部环境有强烈的怨气。苏杰生的发言,恰好就是这种情绪的集中表达。
他指出,印度的发展就像背着包袱跑马拉松,起得比别人早,跑得比别人快,但被绳子勒着,包里还装着石头。西方既要求印度“负责任”,又不给它真正的支持。

从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之后,印度对中国的态度也明显趋于强硬。当时,苏杰生就曾明确表示,在边境局势紧张的情况下,不可能期待中印关系照常发展。
印度随即出台了一系列限制中国投资的政策,强调数据安全,推动供应链“脱敏”,试图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这些举措并非一时情绪化,而是从国家安全和经济战略层面做出的双重考量。
到了2025年8月,苏杰生又补了一句关键的话——中印关系不取决于印美关系。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印度不想被绑在美中对抗的战车上。

他明确表示,印度和中国都在尝试重塑全球秩序,但中印之间的问题必须单独处理,不能混为一谈。他还亲赴北京会见中方官员,讨论多极化议题,试图寻找合作的可能性。
可现实是,中印之间的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尤其是边境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结。这也是为什么苏杰生在谈论中国时,语气始终带着保留。
除了中印关系,苏杰生还对多边主义表达了明显的不满。他认为,当前国际体系正在“碎裂”,国家之间的信任不断流失,大家都只想从体系中拿好处,却不愿意付出。

他在2025年3月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更是直言,旧的世界秩序已经过时,还充满了西方偏见。这种话,放在一个外交部长嘴里,说出来的分量非常重。
美国和欧洲国家一直要求印度谴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停止购买俄油,但苏杰生的回应是: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印度和俄罗斯有几十年的合作关系,能源安全不是可以轻易妥协的问题。

他也毫不避讳地指出,所谓的“原则”,有时候只是西方用来要求别人的紧箍咒。一到自己身上,就立刻变得“灵活”。
在实际操作中,印度并没有完全站队西方阵营。它在G20会议上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发声,支持非洲联盟加入G20,让发展中国家有更多话语权。这些动作得到了不少国家的认同。
2024年,非洲联盟正式成为G20成员,是印度主导的结果之一。这不仅仅是一次国际组织扩容,更是印度试图打破“由西方主导议题”的一次尝试。

苏杰生指出,印度要想在全球博弈中争取更多主动权,就必须要有实打实的成绩。制造业、科技、供应链治理,这些领域都要拿出能让人信任的成果。
他清楚,国际政治从来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实力和利益的场所。所以印度要走的路,既不能靠喊口号,也不能靠“抱怨”。得靠时间和结果来说话。
在他看来,西方的“双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印度自己不清楚该怎么应对。如果把每一次被拒之门外都当成打压,那就会陷入无止境的失望中。

他主张,印度要把这些“不被看好”的历史账单,一点点从现实中讨回来。不是靠争论,而是靠能力。争取技术、吸引资本、改善制度,才是改变标签的关键。
中印之间的竞争,并不意味着你强我就弱。各自的路径不同,节奏也不一样。中国在制造业深入全球,印度则在多边舞台上找空间。只要边境不越线,经贸不高度捆绑,双方未必走向全面对抗。这正是苏杰生所谓“现实主义”的要义——不封死选项,也不轻信承诺。

他把印度过去两百年的历史,浓缩成一张“未结账单”。这张账,不是给中国开的,而是递给西方国家的。该给的支持、该放的机会,不能总藏着掖着。
印度要的不多,就是公平一点的起点、少一点的设限、多一点的信任。可这三样看似简单的东西,在国际政治中,却往往是最难得到的。

苏杰生的发言,不只是一次外交表态,更像是印度对西方长期不满的集中爆发。他摊开历史、讲清现实、指出差距,也给出了方向。这不是一场抱怨,而是一场试图争取更大国际空间的博弈。
信息来源:
[1]“西方主导国际秩序的时代,确实要迎来变化了” 京报网
[2]对华立场决定印美关系?印外长回应:具有误导性 观察者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度外长:世界格局已经改变,西方对中国太好,印度被打压得太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