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12:28

28年前的苦,韩国不想再吃了,李在明打定主意:不能按美国说的办

1997年那场让韩国民众捐出黄金救国的金融危机,为何会成为今天李在明拒绝美国3500亿美元投资要求的关键理由?李在明顶着对美同盟压力坚持底线,又如何平衡韩国的经济安全与国内政治困局?

韩国总统李在明
1997年的冬天,首尔明洞街头挤满了排队捐黄金的民众。家庭主妇摘下结婚时的金戒指,老人取出珍藏多年的金手镯,短短三个月里,数百万韩国人捐出227吨黄金,只为兑换外汇支撑濒临崩溃的韩元。
那时的韩国,外债高达1100亿美元,外汇储备却仅剩300亿美元,一些对外出口企业接连破产,数十万工人一夜失业。
最终韩国不得不向 IMF 求援,却要接受财政紧缩、金融开放的苛刻条件 ——这场 “国家耻辱”,成了刻在韩国人骨子里的集体记忆。​
如今,这样的风险似乎又在逼近。美国向韩国提出3500亿美元对美投资方案,要求以现金形式一次性投入,且本金收回后90%利润归美国所有。

韩美双方代表团开展贸易谈判
要知道,韩国当前外汇储备仅4163亿美元,若按美国要求流出3500亿,剩余的663亿根本无法覆盖5000亿美元的外债规模。
这与1997年 “外债高企、外汇枯竭” 的困境惊人相似。
李在明在临出发前往纽约参加联大会议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如果我们按照美国的要求,提取3500亿现金投资美国,韩国可能重蹈28年前的覆辙,陷入当年金融危机那样的危险境地。”
这份坚持背后,藏着李在明复杂的政治考量。
从人权律师起步,凭借为劳动者维权的经历当选总统,他始终带着 “反精英” 的底层烙印。

韩国国会拥有投票弹劾总统的权力
如今他虽然有了总统身份的庇护,但身上仍然背着多项刑事调查,从选举违规到贪腐指控,反对派随时有可能发起反扑。
在这样的困局之下,“对美据理力争、保障韩国经济” 成了凝聚民意的一张关键牌。
他之所以在公开场合提及1997年金融危机的场景,也是为了唤醒国民对 “经济安全” 的重视 。​
不同于尹锡悦时期对美 “妥协式合作”,李在明玩起了 “软硬兼施” 的谈判技巧。
公开场合,他强调 “盟国也需理性对话”,摆出一副“美国的要求很难办到”的架势;
私下里,他却通过产业部向美方传递底线:必须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保障韩企商业可行性。
这种策略既避免直接激化对美矛盾,又借国内舆论向美方施压。

特朗普曾会见韩方代表团
毕竟,韩国对美出口占比较高,汽车、钢铁产业仍依赖美国市场,彻底翻脸并非最优解 —— 他要的,是在同盟框架内守住经济主权。​
而美国的投资要求,本质上是一场以 “同盟” 为名的经济勒索。
同样是对美投资,美国将日本汽车关税降至15%,却对韩国保留25%的高关税,还逼迫韩国接受 “日本式协议”。
更不合理的是,日本外汇储备达1.3万亿美元,承受 3500 亿现金流出的能力远强于韩国,美国却无视两国经济规模差异,坚持同一标准。
以至于韩国官员都忍不住感慨,美国对待盟友不比从前了,没有之前那样友好的合作了。

李在明和特朗普
而韩企的遭遇,更加印证了这份风险。现代与LG联合投资数百亿美元在佐治亚州建电池厂,本想借美国市场扩大产能,却遭遇 “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美国政府承诺的 “就业奖励”,一边是 ICE(移民海关执法局)突袭工厂,以 “签证违规” 拘捕300多名韩国技术工人。
更让企业寒心的是,美国对本土企业提供高额补贴,韩企却被排除在外,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这些经历让韩国企业清醒:美国的 “投资邀请” 背后,藏着不公平的政策壁垒。​
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在明的这次决定,不能按美国说的办,不仅是为韩国避坑,更给其他高度依赖美国的新兴经济体,提了一个醒:在大国博弈中,经济主权不能轻易让步。

韩国员工被美国逮捕事件
1997年韩国因妥协失去的,如今李在明正试图通过坚守底线夺回,他拒绝的不是对美合作,而是 “牺牲本国利益的合作”。
对李在明而言,28年前的苦不能白吃、也不能再吃 —— 只要能守住外汇安全、护住韩企利益,这场 “硬刚” 就有意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8年前的苦,韩国不想再吃了,李在明打定主意:不能按美国说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