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宫被封号了:80万人失业与每周70亿损失背后的政治博弈
2025年10月1日,美国联邦政府的资金再次见底,政府机构不得不大门紧闭。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但这次的情况似乎格外复杂。为何这个全球数一数二的经济体,会如此频繁地陷入这种“无米下锅”的境地呢?其实,问题的根子出在美国的预算制度上。美国政府每年的新财年从10月1日开始,国会需要在这之前批准预算,政府才能有钱花。但近年来,民主、共和两党常常针尖对麦芒,预算案成了政治博弈的筹码,往往拖到最后一刻还无法达成一致。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当家人为怎么花钱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可能连基本开支都无法保证。此次僵局的焦点之一,在于《平价医疗法案》的补贴问题,两党对此分歧显著。
当政府没钱时,其影响就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大约80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许多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公共设施关门谢客,护照、签证等办理进程放缓甚至停滞。这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普通民众的生活和计划被打乱。旅游业估计每周可能损失约10亿美元,而政府停摆每周给美国经济带来的损失可能高达约70亿美元。那些依赖食品券、住房援助的低收入家庭,感受到的压力则更为直接和紧迫。
回顾过去半个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因两党分歧而停摆的情况竟然已经发生了20多次。最近一次较长的停摆发生在2018年底至2019年初,持续了35天,当时围绕美墨边境墙拨款的问题争执不下。2013年也曾因“奥巴马医改”争议导致政府停摆16天。这些反复出现的局面,不禁让人疑问:这样的政治僵局,代价究竟由谁承担?
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政治日益极化的现象。两党之间不仅缺乏共识,甚至缺乏有效沟通的意愿,往往更热衷于互相指责而非解决问题。有分析认为,美国政治可能已陷入“民主倒退”的困境。政治决策和治理效率因此受到严重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逐渐被侵蚀。
那么,这次停摆将会持续多久?结局如何?目前看来,两党仍在角力,都在试图让对方承担政府关门的责任。虽然有参议院共和党人计划再次进行程序性投票的消息,但不确定性依然很大。若僵局持续,经济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可能迫使双方做出妥协;但也有观点指出,此次停摆可能会带来一些“永久性”的改变,例如联邦机构的裁员可能不再是暂时的。
美国政府的一次次停摆,不仅仅是其内政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国际形象和信誉。国际社会或许会问:一个国内治理频频陷入僵局的超级大国,其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究竟如何?这恐怕需要美国自身的政治人物们给出答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