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3 12:28

西方集体叛变!英法澳加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是对两国方案背叛

近日,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多个西方国家相继宣布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地位,这一举动使得全球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数量增至157个。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国家中包括以色列的长期盟友,它们试图将此次承认定义为“对两国方案的再承诺”——即主张在以色列旁建立一个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作为实现中东持久和平的基础。
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在官方声明中强调:“面对中东地区持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们必须采取行动维护和平进程的可能性。两国方案的核心在于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与巴勒斯坦的可行性建国权利并存。然而当前,这两项目标均未实现。”此番表态被外界解读为西方国家在巴以问题上的一次集体政策转向。

承认国家地位≠实际建国:国际法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尽管外交承认具有象征意义,但分析人士指出,承认巴勒斯坦国并不直接推动其实际建国进程。在加沙冲突持续、约旦河西岸定居点不断扩张的背景下,以色列政府明确表示反对巴勒斯坦建国。本周联合国大会通过相关决议后,以色列方面更是强化了其立场,称“绝不会允许巴勒斯坦国的建立”。
那么,一个领土实体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成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国际社会普遍援引1933年《蒙得维的亚公约》的定义,即国家应具备永久人口、明确领土、有效政府及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该公约并未将“他国承认”作为国家地位的前提。
巴勒斯坦是否具备国家构成要件?
从人口角度看,数百万巴勒斯坦人世居於约旦河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满足“永久人口”要求。在领土层面,多数承认国默认可基于1967年战争前的边界(即加沙、西岸和东耶路撒冷)作为巴勒斯坦国疆域,尽管具体边界仍存争议。而1990年代《奥斯陆协议》后成立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PA)已具备部分政府职能,并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问题关键在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缺乏实质主权。联合国秘书处2011年报告及国际刑事法院2020年裁决均指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军事控制、资源管制及定居点扩张,严重削弱了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治理能力。约旦河西岸被隔离墙分割、以色列专属道路网络贯通定居点,使巴勒斯坦领土呈现“碎片化”状态。

定居点扩张:巴勒斯坦建国的现实障碍
自1967年在约旦河西岸建立首个定居点卡法尔·埃齐翁以来,以色列已在被占领土建设超过160个定居点,居住约70万以色列人。国际法明确认定这些定居点非法,但近年来其扩张速度不减反增。最新计划显示,以色列拟新建约3400套住房,进一步切割西岸领土,并通过“仅限以色列人使用”的道路网络强化控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以色列在占领区推动经济一体化进程,如建设巴尔坎工业园区,以税收优惠、补贴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入驻。这些举措不仅为定居点提供经济支撑,更通过廉价雇佣巴勒斯坦劳动力加深对当地资源的控制。
政治现实:以色列的强硬立场与国内压力
以色列政府放弃定居点的可能性极低。许多定居者视占领巴勒斯坦土地为“宗教使命”,主张对约旦河西岸(犹太传统称“犹地亚和撒马利亚”)的历史权利,甚至提出“大以色列”愿景,主张领土扩展至黎巴嫩、叙利亚等周边国家部分区域。该议程获得执政党利库德集团公开支持,财政部长贝扎莱尔·斯莫特里奇、国家安全部长伊塔玛·本·格维尔等定居者代表更进入决策核心。
面对国际承认浪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明确回应:“这不会发生。约旦河以西绝不会存在巴勒斯坦国。”以色列议会于7月通过约旦河西岸吞并动议,进一步挑战国际法底线。

国际社会的两难:法律共识与政治博弈的冲突
尽管国际法清晰界定定居点非法性,但以色列在美国的坚定支持下长期规避相关约束。自1948年大规模驱逐巴勒斯坦人至今,以色列对国际法机制的漠视已成常态。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中东政策进一步强化了以色列的强硬立场。
此次西方国家集体承认巴勒斯坦国,能否转化为实际建国动力?答案仍不明朗。一方面,外交承认强化了巴勒斯坦问题的国际能见度;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实地控制与大国博弈的现实,使两国方案的实施前景充满变数。随着巴以矛盾持续发酵,国际社会或将面临更严峻的道义与政治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方集体叛变!英法澳加认巴勒斯坦国,以色列:是对两国方案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