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卡不香了?数百万人逃离欧美澳,大批中产阶级正在“反润”回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曾经,移民海外是很多中产阶级的梦想。
他们想象着,自己拿着发达国家的绿卡,享受所谓的高福利,在宽敞的房子和美丽的花园里过上惬意的生活,这样的画面吸引了无数人。
但如今,风向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大批中产阶级正纷纷踏上回国的路。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他们怎么就反润回国了?
中产阶级反润回国
回国大潮首先,这股回国潮不是随便乱说的。
有数据为证,从官方数据和各种研究报告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股回流潮的规模。
先看留学生群体,2024年我国归国留学生突破80万,与5年前相比增长了一半。
就算计算上一些传统上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和金融,留学生整体的回国率仍高达七成。
要知道,搁在以前这些专业的人可都是不愿意回国的。
中国归国留学生数量在不断上升
再看中产阶层的移民回流情况。
有数据显示,想要回国的海外华人目前已占到四分之一,一半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希望子女在国内上大学。
到了2024年,中产家庭回国率较十年前增长百分之五十。
最后是高精尖的科学领域。
024年,78岁的芯片泰斗尹志尧放弃美籍,带着团队扎根上海;
今年2月,普林斯顿核聚变专家刘畅同样告别海外,加盟北大实验室。
据数据统计,短短三年,已经有超3800名华人科学家反润回国。
其中75%都是被欧美垄断的基础学科,他们回国后一般都是加盟国内顶尖院校在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领域继续开疆拓土。
归国的核物理学家刘畅
总之,从以上的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当年人们趋之若鹜的海外如今已经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地狱”。
那么,这股“归国潮流”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海外“裸泳”有句话叫: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海外人员貌似光鲜的外表下,其实是这样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出国移民、留学或工作,代表着一种光鲜亮丽的人生选择。
比如,30年前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主角背着小提琴仰望曼哈顿天际线。
这个画面,让无数国人对海外生活心驰神往。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那个时候,进入世界名校、扎根海外,渐渐成为许多中国人自我实现的奋斗目标,要是谁家孩子出国留学或者移民了,那可是一件值得邻里街坊羡慕许久的事情。
中产阶级家庭更是热衷于把孩子送出国,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希望拿到海外身份。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社交媒体让很多人了解了海外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其实没有那么好。
那些好不容易跑到海外的“天之骄子”们,开始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后悔之情。
华人在海外生活处境并不好
有人辞去国内高薪工作,去澳洲工作,却发现自己的资历只能去工地干体力活,长期坐办公室的的他根本适应不了工地的高强度劳作。
有人在海外留学多年,被迫读了博士,因为他找不到工作,拿不到工作签证,只能继续学习来延续留学签证,最后持续不下去了,只能败退。
还有人羡慕欧洲人的松弛生活,可到了荷兰上班才发现,国外也不乏让人疲惫的“狗屁工作” 。
总而言之,海外生活的光鲜外表下,是裸泳的真相。
五大原因海外生活的种种不容易,总结起来,大概有这五个方面。
第一个横在海外人员头上的最重大原因就是身份越来越难拿。
在全球化鼎盛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繁荣,各国对移民也比较宽容。
而现在,全球右转,各国民族主义盛行,排外思潮崛起,为了适应这种民意,各国政府也纷纷收紧移民名额,制定了越来越高的标准。
尤其是美国,特朗普第二次上台后,居然提出了“审查社交媒体”的条件。
就是说,如果发现你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过黑美国的言论,那你的入籍梦就泡汤了,理由也很明确,你都不爱美国为啥要入籍?
当然,这个提议尚在酝酿,但美国人讨厌移民的态度却是明确的。
很多人待了好几年也混不到身份,拿着工作签证,对别人只能予取予求,处处受制,干脆回去算了。
美国驱逐非法移民
第二大原因就是经济账算不上了。
在海外生活,看似收入高,但实际开销也大得惊人。
以美国为例,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每年的房产税、医疗保险费、子女教育费用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有个故事,某留学生在餐馆打工,突然发病要晕倒,晕倒前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千万别叫救护车”。
为什么如此?因为医疗费太贵了,叫一回救护车一个月白干了。
第三大原因就是难以融入。
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差异等问题,让很多移民海外的中产阶级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社会。
比如在生活上很不方便,喜欢吃的东西经常吃不到等等。
但这些不是最主要的,融入难不是海外人员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对方就不要你。
即便他们外语流利,工作能力强,在职场中也常常会遇到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晋升时往往因为文化差异而受到阻碍。
这在国外时普遍存在的,也就是所谓的人种歧视。
第四个原因是亲情难舍。
这个不用多说,很多人自己都没有入籍,更没能力把亲人接过去。
在海外生活,由于距离遥远和时差问题,与国内的父母、亲人沟通交流十分不便。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亲情的渴望愈发强烈。
思来想去,干脆回去了,人毕竟是社会动物,金钱难以弥补亲情,还是想和家人团聚。
最后就是中国发展的越来越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海外人才回国。
比如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场地租赁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这确实吸引了一些人回国。
相对社会地位理论总结了这么多原因,现在要说说隐藏在这些原因背后的那条底层心理因素,就是相对社会地位降低。
前面那个故事就能说明这个问题,一个在国内的“精英阶层”,跑到海外,人脉带不走,经验用不上,他的能力发挥不出来,只能送快递、跑网约车,甚至到工地打工。
当然,国外产业工人的工资不低,比他在国内坐办公室都高。
但是,金钱弥补不了心理落差,他经历着从“国内精英”到“底层边缘人”的坠落。
这种心理因素就是很多人回国的终极原因。
一个人的相对社会地位比绝对赚到多少钱还重要,因为很多东西不是用钱买的,是用相对社会地位换的,比如尊重。
他们在国内时,是“有出息”的精英,享受着尊重与期待,到了海外,却要面对“二等公民”的歧视。
当高薪带来的物质满足,抵不过社会地位下降的心理落差时,“回国”就成了必然选择。
对这些海外游子而言,回国不仅是换一份工作,更是找回曾经的社会认同与尊严。
那个在国内被尊重、被需要的“精英”身份,远比海外的高薪更有吸引力。
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话虽然不好听,但却是千古不易的真理。
只有生养你的这片土地才会对你真诚以待。
——THE END——
参考资料:大众日报——上热搜!核物理学家刘畅从美回国,顶尖学者“归国潮”还在加速
极目新闻——科学家归国消息刷屏,见证中国机遇的强大“磁吸力”!
界面新闻——移民的中产,正排队回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