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5年甩锅中国,印度高铁3台盾构机被扣?网友:钱给够了吗?
印度媒体可谓是炸开了锅,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国,宣称印度高铁项目进度严重滞后,迟迟不能交付,罪魁祸首竟是中国“扣留”了他们至关重要的3台盾构机。这一消息瞬间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毕竟印度的高铁建设一直备受关注,而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在盾构机领域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
那么,事实真的如印度媒体所描述的那般吗?
印度一直怀揣着建设现代化高铁网络的宏伟梦想,其中孟买至艾哈迈达巴德的高铁项目堪称重中之重。
这条高铁线路全长508公里,早在2017年就已开工建设,原计划2023年完工通车,可如今,别说通车了,连建设进度都远远落后于预期,交付时间更是一推再推,最新预计要到2030年以后了。
这漫长的建设周期,实在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背后的原因。
印度媒体所说的3台盾构机,原本是他们向德国海瑞克公司订购的,海瑞克公司在广州设有工厂,这3台盾构机就在这里生产制造。
按照最初的计划,2024年10月,这3台盾构机就应该运抵印度,投入到高铁项目的建设中。然而,直到现在,它们依旧滞留在广州港口,这也成了印度媒体口中中国“刁难”的证据。
但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呢?
咱们不妨从德国海瑞克公司的角度来看看,作为一家在盾构机制造领域颇具声誉的企业,海瑞克公司与全球众多客户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与印度的这笔交易中,他们自然也希望能够顺利完成交付。
据了解,海瑞克公司一直遵循着商业合同的规定,在印度方面未结清尾款的情况下,他们有权利暂不发货。
原来,印度在国际商业合作中,一直有着不太好的名声,过往的诸多案例表明,他们常常在收到货物后,以各种理由拖延支付尾款,甚至耍赖不付。
这一次,海瑞克公司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坚持“款到发货”的原则。
到了交货期,印度方面试图以仓储成本为由,施压海瑞克公司先发货,甚至还威胁要以“工期延误索赔”。
但海瑞克公司并没有被这些手段所动摇,毕竟商业信誉和资金安全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双方就这么僵持不下,导致盾构机在广州港一滞留就是八个月之久,而印度方面,在自己未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竟然将责任全部推给中国。
宣称是中国故意“扣留”盾构机,这种说法实在是毫无根据,也让人不禁为他们的“甩锅”能力感到咋舌。
更让人觉得离谱的是,印度工商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在德国副总理罗伯特・哈贝克访印期间,当着哈贝克的面哭诉,称从德国海瑞克公司购买的盾构机,因为中国的原因无法交付,影响了印度重要的基建项目。
这一戏剧性的场景被曝光后,印度国内部分民众不明真相,还真的被这种“卖惨”行为所误导,纷纷指责中国。
可哈贝克心里清楚得很,他当场就回应,让印度先结清拖欠的尾款,毕竟,在商业交易中,付款是基本的义务,印度这种不付钱还想拿货的行为,实在是站不住脚。
此外,2024年11月,中国颁布了《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规定含稀土永磁材料的盾构机出口需经过用途审查。
印度采购的这3台盾构机,其关键零部件中就含有稀土永磁材料。由于印方一直未提供“非军事用途”的相关证明,即便他们现在付清尾款,也需要等待中国按流程进行核查,无法立即收货。
这原本是中国基于国际惯例和自身安全考量所采取的正常措施,却被印度媒体歪曲为是针对印度的“刁难”。
回顾印度高铁项目的整个历程,问题其实远不止盾构机这一项,土地征收问题一直是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老大难。
复杂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协调不力,导致高铁项目的土地征收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进度。
据报道,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农民、土地所有者以及政治团体的抗议活动,让土地征用工作困难重重,直到2024年1月才完成,而此时距离项目奠基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
与此同时,印度的财政状况也给高铁项目带来了巨大压力。虽然日本提供了低息贷款,帮助印度推进这个项目,但印度自身仍需承担相当一部分高额资金。
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放缓,再加上疫情的冲击,财政紧张的局面愈发严峻。
原本预计的项目成本一再攀升,从最初的1.1万亿卢比(约130亿美元)飙升至1.6万亿卢比(约180亿美元),这无疑给项目的推进增添了沉重的负担。
与其他国家的高铁建设相比,印度的表现实在是相形见绌。
就拿中国来说,在高铁建设领域,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且在土地征收、资金调配、项目管理等方面都有着高效的运作机制。
中国的盾构机技术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建设过程中,中国能够迅速解决各种难题,确保项目按时、高质量地完成。
反观印度,自身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短板,就拿盾构机来说,印度本土根本无法生产出满足高铁建设需求的大型盾构机,完全依赖进口。
曾经,印度还试图将进口的盾构机刷上本国国旗颜色,宣称是金奈工厂生产的“国产设备”,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而在高铁建设的其他方面,从核心技术到施工管理,印度都暴露出了诸多不足。
在面对自身问题时,印度不是积极地去解决,而是试图通过甩锅给中国来转移国内舆论的压力。
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推动项目的进展,反而会让印度在国际合作中失去更多的信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合作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遵守契约的基础之上,印度若想在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正视自身的问题,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将责任推卸给他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技术自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不至于因为依赖进口而受制于人。
印度若想实现其高铁梦,乃至在其他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技术自主创新之路,恐怕是他们绕不开的必由之路。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