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进行到第一步,特朗普送科米上法庭,但他真正的仇人还没动
特朗普和科米,八年恩怨,终于有了第一声法庭锣响。2025年9月,老对手突然被起诉,理由还是“对国会撒谎”。这下可热闹了,特朗普不光亲自发文庆祝,还顺手点了几个“待处理”的名字。可这才哪到哪?这一枪不是结束,是序幕!
2025年9月,科米站上法庭,特朗普笑出了声2025年9月25日,科米正式被起诉。起诉书写得不长,但很辣,指控他“向国会提供虚假证词”和“妨碍调查”。这两个罪名不轻,尤其加在一个前FBI局长头上,足够让华盛顿震一震。更关键的是,起诉这事,特朗普早就盼着了。从2017年解雇科米开始,这笔账他记得清清楚楚。
就在起诉宣布的那天下午,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火速发文,语气比赢了初选还欢快。他直接喊话:“清算开始了。”还不忘加一句——“还有其他人。”这番话看似随口,实际上已经把接下来的剧情写好了大纲。
其实特朗普早在几周前就“暗示”过这件事。有记者问他是否会起诉“那些曾经污蔑他通俄”的人,他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没说“会”,也没说“不会”,只是说:“拭目以待。”现在来看,这“拭目以待”,等来的不是新闻稿,而是起诉书。
事情的主角之一,检察官,是个新面孔。这位刚上任的东弗吉尼亚区检察官,用闪电速度把案件送上了联邦法院。这操作快得像早就准备好了。难怪媒体说,这更像是一场“政治突袭”。
媒体一边倒地质疑动机。直接用了“复仇起诉”这个词,也不客气地说“法治在退场,政治在登场”。但对于特朗普支持者来说,这可是“迟来的正义”,许多人高呼“早该这样”。
值得注意的是,起诉书里的细节并没有太多“新料”,很多内容其实在2020年就被国会翻过底。可问题是,现在是特朗普重新掌权的2025年,一些当年没法推进的事,突然有了“合适的时机”。
法庭定于10月9日开庭,科米本人尚未公开回应。倒是他的律师已经表态,称“这是政治动机的滥诉”,并准备提出撤销动议。这起案件,不管怎么判,光是过程就能吵上好几个月。
而这场“官司”,不过是个开胃菜。特朗普的眼神早就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笑着送科米进法庭,特朗普的下一步才真正精彩特朗普不是一个只打一下就收手的人。科米被起诉的消息刚出来没几小时,他就开始点名下一个“倒霉蛋”——众议员 。他曾是特朗普“通俄门”调查中的核心推手之一,被特朗普称为“谎言机器”。
他在现场直接表示:“我希望看到更多人被起诉。”媒体的翻译是“这是序幕,不是结局”。看着不像是随口说说,倒像是“剧本已写好,只等演员登场”。
接下来几天,一些政治分析员也开始忙活了起来。有人翻出2020年那份“通俄调查小组”名单,连带助手和发言人都被重新提了一遍,像是查黑名单一样。特朗普阵营没有否认,只是说:“每个伤害了国家的人,都该面对后果。”
特朗普在任命司法官员上也动了不少手脚只是其中之一,更换检察官、加快起诉程序、推动“法治改革”等系列动作,都显示出他在“复仇清单”上的操作正在加速。简而言之,这不是一枪,而是一串。
起诉科米,其实还有一个潜台词:把“通俄门”的话语权拿回来。之前是“特朗普被调查”,现在他要变成“特朗普来调查”。话语反转,是这场“清算行动”的关键一招。
而且起诉也不只是打击个人。背后有更深层的意义:让政府内的“反对派”知道——现在不是2017年,别再以为能肆意“搞事”不付代价。这种威慑效果,比打赢一场官司还实用。
白宫方面没有直接插手这起案件,但不少记者已经发现了“气氛的变化”。比如,司法部内部的一些审批流程变快了,特别是关于调查前政府高官的项目立项申请。
而科米这场“战斗”的结局如何,还真不重要。哪怕败诉,对特朗普来说也不亏——过程本身就已经完成了目标:制造压力、传递信号、稳定人心。
这就是政治的现实,一张起诉书,不仅能让老仇人焦头烂额,也能让“潜在敌人”冷汗直流。
真正的仇人还在名单上,特朗普这局还没翻完牌说科米是特朗普的“头号仇人”,其实只是外界看热闹的版本。真正让特朗普耿耿于怀的,不是一个“前局长”,而是一整个曾让他吃过亏的系统。
被点名次数最多的还有 。这位纽约州总检察长,可是多个案件的“幕后策划者”。尤其在2023年大张旗鼓地推进特朗普企业相关调查,把他推到了被告席。这口气,特朗普一直没咽下去。他曾在竞选演讲上说:“她会后悔的。”
还有乔治亚州的检察官 ,她主持的“干预选举案”直接让特朗普背负多项重罪。这人甚至被特朗普直接称为“乔州政坛里的腐败标杆”,语言冲到媒体都惊了。
除了这些州一级官员,还有联邦层面的“死对头”。当年“通俄门”调查小组的副主任 ,就是那个让特朗普深夜发推“Witch Hunt”的人,也在“清算名单”上多次被提及。
外界都在等,特朗普会不会真的动用联邦资源,把这些人一个一个请上法庭。可目前的信号是:他不急。起诉科米其实像是在“打前站”,测试社会反应、媒体走向、司法系统的“温度”。只要不出乱子,下一步随时可以跟上。
这点从检察系统的变化也能看出端倪。过去几周,特朗普政府悄悄更换了多个州的司法高层,尤其是那些和“通俄门”“选举舞弊”案件有交集的州,比如亚利桑那、密歇根、宾夕法尼亚。
每个更换动作都不大,却都埋着“伏笔”。熟悉美国政治的都懂——这些州,不只是摇摆州,还是“案件密集区”。
所以说,科米只是“先上桌的一盘小菜”,真正的大菜还在厨房里热着。接下来的几个月,如果你在新闻里看到更多名字被点,更多旧案被翻,不用惊讶。这就是特朗普风格的“系统清理”:慢慢来,一步步拔刺。
而那些被点过名的前官员,已经开始频繁请律师、更新公关稿、清理社交账号。说实话,这种“先喊你一嗓子”的策略,已经让不少人夜不能寐。
谁会是下一个?没人知道,但所有人都不敢轻敌。
科米还在等开庭,白宫这边早已磨刀霍霍就在大家盯着科米案的法庭日程时,白宫另一头已经忙得不可开交。
2025年9月底,特朗普办公室频繁召集“司法改革闭门会议”。参与者包括司法部中层、州检察长、甚至一些大法官退休顾问。他们要谈的不是“案子本身”,而是——怎么把法律程序优化,确保关键案件“顺利推进”。
换句话说,下一场大戏,不只在法庭,也在制度里。
比如,有一项提案叫“高风险官员监督法案”,表面上是加强对政府内部高级人员的行为审查,实际上则被部分法律界人士称为“点名清算通道”。一旦法案过关,谁在调查里说过什么、做过什么,都会被追溯起来。
更有趣的是,有些案件还没启动,媒体的稿子已经准备好了。不少保守派媒体收到“方向指导”,明确了接下来的报道重点:聚焦“前政府滥权”、突出“调查中暗箱操作”,尽量“从程序击穿人物防线”。
而特朗普阵营的文宣操作也跟上了节奏。他们在社交平台上开设专栏,名字就叫“还账时间”(,每周推出一位“曾对国家造成伤害的前高官”,附上背景介绍、公开言论、当年“错误判断”。
这种“先定调再办事”的操作方式,已经在网络上激起不少讨论。支持者说“终于有人出手”;反对者则担心这会让政治变成“清算游戏”。
可现在显然不是讨论“值不值”的时候,而是看谁准备得更周全。
法庭上,科米还在为自己的清白做准备,律师团队调出当年国会录音、FBI会议纪要,想证明“信息传递非主观撒谎”。
而白宫这边,文件已经打印好了好几摞。新的调查表格、案件分类目录,甚至有一份“通俄门后遗症干预指南”正在整理中,听说是为将来“批量处理前官员”做准备。
连带影响还包括一些“潜在跳反”的共和党内部人物。如果有人准备在接下来的大选周期内“反水”,那这些“案子”的前车之鉴,足以让他们重新考虑自己的站位。
这就像一场下棋,第一步下得狠,但最精彩的永远是中盘调度。特朗普的棋局才刚开两子,整个局面已经全盘动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