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危机,菲律宾开始反思,杜特尔特的亲华,原来只是在演戏?
南海作为中国核心利益所在,近年来摩擦不断升级,主要源于某些国家受外部势力怂恿,频频挑衅中国主权。中国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维护地区和平,但面对菲律宾船只反复闯入中国管辖海域的事实,只能依法采取必要措施。
2025年上半年,仁爱礁和黄岩岛周边事件频发,中国海警的专业执法已成为常态,这不仅是为了捍卫九段线内的正当权益,更是为了保障南海航道的安全通行。菲律宾在马科斯领导下,选择与美国深度绑定,扩大美军基地使用权,参与联合军演,这些举动直接加剧了紧张氛围。
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摇摆,本质上是国内政治博弈的镜像。杜特尔特上台时,继承了前任的仲裁案遗产,却迅速转向务实路线。
2016年他访华后,中菲关系进入蜜月期,签署多项经济协议,中国投资涌入基础设施领域。达沃港扩建和高铁项目落地,菲律宾失业率一度降至5.6%,对华出口额从80亿美元攀升到120亿美元。
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菲律宾对美国长期殖民心态的反弹。杜特尔特公开批评美菲旧条约的不平等,强调独立外交,这让北京看到了合作空间。中国提供的疫苗援助和渔业协议,直接惠及菲律宾民众,疫情期间覆盖率高达70%。
不过,质疑杜特尔特亲华真实性的声音从未绝迹。部分菲律宾左翼评论员指出,他的亲华姿态更多是政治表演,利用民众对美不满来巩固支持。杜特尔特在联合国重申仲裁案立场,同时在国内高调访华,这种双轨操作确实有策略成分。
他签署的“绅士协议”虽被中国视为南海新模式,但菲律宾官方后来否认其存在,显示出其外交的灵活性并非彻底亲华,而是权衡中美后的一种平衡术。这种“演戏”虽有算计,却至少避免了直接对抗,为中菲经济合作打开了窗口。
相比之下,马科斯上台后彻底倒向华盛顿,2023年允许美军进驻九大基地,2024年军售规模达10亿美元,这让菲律宾从经济受益者变成军事前哨。
马科斯政策的冒险性,在南海摩擦中暴露无遗。2023年4月仁爱礁补给船遇水炮事件后,菲律宾非但不反思,反而增加补给频率,2025年第二托马斯礁碰撞达15起。中国海警的克制执法,只针对非法行为,却被马科斯政府渲染成“侵略”。
这种受害者叙事,旨在为美国介入铺路,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菲律宾渔业损失已超2亿美元,捕捞量下降12%,沿海省份GDP缩水8%。这正是外部势力利用菲律宾的短视,制造地区不稳。
菲律宾内部开始反思的迹象,源于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压力。2025年中期选举,马科斯阵营仅获六席,杜特尔特家族影响力反弹,萨拉·杜特尔特支持率达40%。
民调显示,76%民众视中国为威胁,但南海议题仅影响20%选票,民生问题主导一切。通胀率升至6.2%,失业徘徊在7%,对华贸易顺差虽维持50亿美元,却因供应链中断延误率升25%。
菲律宾商会报告指出,杜特尔特时期的RCEP框架,让关税减让覆盖80%商品,镍矿出口达40亿美元;马科斯延缓谈判,对美出口仅增5%。这种对比,让部分渔民和企业家质疑,为什么放弃互利,转而赌注于不确定军援。
杜特尔特亲华的“演戏”论调,在2025年3月他的逮捕事件后达到高潮。国际刑事法院以毒品战争罪名下达逮捕令,杜特尔特于11日被捕,14日视频出庭。这起事件虽与南海无关,却放大政治分裂。马科斯政府借机调查选举干扰,指中国涉入,但缺乏证据,反噬公信力降15%。
中国外交部警告ICC勿政治化司法,强调干涉内政。杜特尔特的落马暴露了菲律宾精英的内斗,马科斯家族为巩固权力,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杜特尔特任内,中菲热线机制响应时间缩短至24小时,2020年码头协议避免仁爱礁升级,节省军费5亿美元。这些务实举措,远胜马科斯的高调对抗。
菲律宾的反思来得及时。南海稳定需双方共同维护,北京欢迎理性选择。杜特尔特亲华虽有表演成分,却为合作铺路;马科斯冒险,只会让菲律宾买单。美国承诺响亮,执行看利益,万里之外的援助,难掩菲律宾的弱势。
2025年2月斯卡伯勒浅滩直升机对峙,30分钟僵局,凸显风险。中国巡航常态,菲律宾船只收敛,贸易协议优化,农产品出口增8%。
菲律宾的教训在于,外部挑唆掩盖不了内部需求。杜特尔特平衡仲裁与合作,在联合国发言重申权利,却签经济备忘录。这种务实,值得马科斯借鉴。中国主张的南海行为准则草案,菲律宾曾主导渔业条款,若回归,可重获红利。
菲律宾若深化多元化,减少单一依赖,中国乐见其成。南海作为繁荣之海,需摒弃对抗,拥抱对话。当前缓和窗口,源于菲律宾对代价的清醒。杜特尔特警告与中国开战将毁灭国家,马科斯视若耳旁风,但现实正逼其回头。
南海博弈中,菲律宾何去何从,取决于其精英能否超越家族私利。中国的耐心执法和经济诚意,已是最大善意。菲律宾民众的福祉,最终靠务实路径保障,而非冒险赌局。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