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8:15

此湖危险堪比核弹,中亚四国对其胆战心惊,中国出手帮忙监控此湖

中亚有座湖,平静得像镜子,却危险得像核弹。四国上下不敢轻视,只因它一旦决堤,几十亿方水,能把一个国家推平。
更要命的是,它不吼不闹,偏偏藏在雪山深处,交通不通,电力不稳,设备进不去,人更管不了。你说这事谁能盯?西方看看地图就走了,喊声“国际援助”也只是嘴皮子功夫。
偏偏是中国,自己扛着设备,翻山越岭,真给它装了监控。你没看错,真的是中国出手了。可问题来了——这湖到底有多危险?中国又怎么把监控设备运进了这片“禁地”?我们接着说。

“水上核弹”,谁敢碰?中亚高原上,萨雷兹湖静静地躺在帕米尔山脉深处,不声不响,却让四国都坐不住。它被称为“全球十大潜在自然灾害源之一”,有人形容它:不动时像风景,动起来像核弹。
它的来历就带着一点灾难气息。1911年,塔吉克斯坦东部发生强震,山体滑坡拦住了穆尔加布河,于是就形成了这个高原堰塞湖。
湖的尽头,堆积了5亿立方米的岩体,成了天然的“乌索伊大坝”。问题也就从这里开始。

这座坝不是人修的,是自然垒的,听起来像奇迹,其实是隐患。因为没人知道它哪天会塌,塌下来有多严重。
根据中亚科学家的估算,一旦乌索伊大坝崩塌,湖水将以每秒数万立方米的速度倾泻而下,顺流直下,沿途城市、村庄、农田,无一幸免。
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都在这条“冲刷带”上。光是人口影响,就可能超过500万人。难怪各国都叫它“中亚水上核弹”。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个湖不稳定,但地震稳定吗?不。帕米尔高原正是高震频地带。地震和堰塞湖放在一起,就像火药桶上搁了根香烟,风一吹,就炸。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中亚各国就频频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技术监测支持”,但效果不大。西方国家研究多、报告多、项目规划也多,但真正实地干的,没几家。
真正让这片区域稍稍安心一点的,是一个新角色的出现:中国。
为什么中国能管?因为中国干过这种活,管过这种湖,和自然灾害打交道几十年,有真家伙。

这就引出了后面那个最“狠”的画面:中国科研人员,用40头驴,把一整套北斗监测设备送上了5000米高原。你以为是笑话?这是真事。
40头驴,驮出毫米级奇迹说实话,听到这事儿的时候我也愣了:怎么,国家级科研工程,还得靠驴?
但还真是这样。故事得从头说起。
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牵头立项,要在萨雷兹湖布设一个基于北斗系统的大坝变形监测系统。项目刚提出来时,很多人都觉得难度太大。

先是天气——帕米尔高原,常年低温、高寒、高海拔,动不动就是零下二三十度,十级大风。再是交通——没有路,连吉普车都爬不上去,靠直升机?人家塔方救援队的直升机忙得抽不开身。
那就测试。2021年3月,中国科研人员先在新疆模拟测试,确保系统能抗严寒、能耐高原。测试成功后,2021年7月,系统设备运抵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进行开机调试。
问题来了——从杜尚别到萨雷兹湖,没公路、没缆车、更没电梯,只有乱石堆。
怎么办?塔方科研人员和中方一合计,没办法,只能靠人力+牲畜。于是,动用了40头驴、30名运输工人、10名科研技术员,踏上了一条“驮着毫米级精密设备”的山路。

时间是2021年9月底。大家都知道,一到10月,整个萨雷兹湖地区就要进入半年封山的雨雪季。再不运上去,全年白忙。
设备多?整整40套设备,每套都有太阳能电池、锚固传感器、数据采集装置和北斗接收模块。一头驴只能背一套,还是不完整的那种。
终于,在连续跋涉5天之后,这批设备成功抵达坝体,安装调试全部完成。
2021年10月8日,北斗信号在萨雷兹湖首次实时回传,标志着第一批2个监测站点正式投入运行。科研人员不在现场,也能在杜尚别、在西安看到坝体变形数据,精确到毫米。

这里面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别说中亚,放眼全球,这都是最顶尖的系统之一。科研人员专门设计了大功率太阳能供电系统和30天无光储备电池组,确保在极端天气下连续运行。
到了2022年9月,监测系统全面升级,新增6个站点,总数达到8个,组成完整监测网。
不光能测大坝稳定性,还能监测滑坡、雪崩、坝体沉降等多种地质变化。而这,就是中国北斗在海外的“实战首秀”。
北斗出手,全场沉默就在所有人都说“监测系统运上去了,大功告成”的时候,现实给了所有人一次真考验。
2023年2月23日,中亚爆发7.2级强震,震中在穆尔加布地区。这个地方,离萨雷兹湖,直线距离只有52公里。
消息传出,整个中亚紧张到不行。大坝没事吗?湖水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变形?但在大家还在统计震级、找资料时,中国北斗系统已经悄悄“上传”了答案。

西安、杜尚别两地研究员第一时间收到了坝体实时变形数据,系统判断为“无大幅变化”,实现预警级响应。
这是系统上线以来第一次实战响应。对塔方科研机构来说,这不仅是一次“保命级”的表现,更是中塔合作的标志性成果。
之后,中亚其他国家坐不住了。吉尔吉斯斯坦很快引进北斗监测系统,用于高速公路边坡实时监控;塔方也将北斗用于雪崩监测。
从水上到山上,从坝体到公路,北斗正在中亚形成“地毯式安全感”。

2023年5月,中国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卢晓春在中亚峰会上表示:“我们将以‘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契机,加快北斗国际化应用,让古丝绸之路的科技成果服务沿线人民。”
这一年,中国北斗不再只是“天上的导航”,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上的守护神”。
参考资料:
塔吉克斯坦萨雷兹堰塞湖治理研究.水利水电快报.2008年06期萨列兹湖_百度百科
塔吉克斯坦的环境状况及其治理措施.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中国北斗:守护萨雷兹湖一方安澜.新华丝路.2023-10-17
北斗国际应用-萨雷兹湖大坝变形监测系统正式建成运行.东方网.2021-10-12
北斗“千里眼” 为萨雷兹湖大坝安全提供保障.陕西日报.2023-05-1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此湖危险堪比核弹,中亚四国对其胆战心惊,中国出手帮忙监控此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