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240亿美元!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谈定项目,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
文/红墨
编辑/世界
哈萨克斯坦的“中国印记”从俄语区到中国风:哈萨克斯坦的悄然转变!
有一个伊斯兰国家,却是俄罗斯最核心的盟友,这里通用俄语,是独联体成员国,俄罗斯族占总人口15%,连电话区号都沿用俄罗斯编号。
放在十年前,走在哈萨克斯坦街头,随处可见俄式建筑、俄文招牌,民众日常交流也以俄语为主,妥妥的“俄式风情”。
但如今再踏入这片土地,中国印记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行驶的公交车多是金龙和宇通,街头出租车十辆有八辆是比亚迪,城市里中铁集团的基建工地随处可见,塔吊林立。
小米、华为手机在当地年轻人中很受欢迎,不少人手机壳上还印着中文标语,中资企业还参与了该国矿业区域的开发。
这个国家,就是哈萨克斯坦,8月下旬,中亚田野调查第一站选在这里,也是时隔两年再次重返。
2023年第一次来的时候,哈萨克斯坦刚实施免签政策,机场里没多少游客,街头华商店铺也寥寥无几,想找家中式餐馆都得绕半天。
短短不到3年,变化大得让人惊讶,随便进一家餐厅,服务员基本能说几句中文,点单时一句“这个好吃”“多少钱”说得很溜。
在当地大巴扎(市集)里,卖石榴汁和坚果的商贩更厉害,不仅能听懂中文砍价,还会用“便宜点,下次还来”拉回头客。
腐败、部落逻辑与文化差异为何哈萨克斯坦会突然出现“亲中”热潮?采访在哈国生活7年的华商后,才发现这看似热闹的“亲中热”背后,藏着不少隐忧。
首先是挥之不去的腐败问题,即便哈萨克斯坦民众,也不会否认本国腐败严重。
2019年透明国际调查显示,46%的民众认为行贿是办公务的必要手段,办理护照要给100美元红包,做手术至少得准备500美元,这不是传言,而是亲身经历过的事实。
之前在阿拉木图海关滞留过一次,若不是跟着华商朋友向一位退休海关高层“表示敬意”,真不知道要耽误多久。
当时就凭着这位高层手写的一张车票去乘车,司机一开始不让上,海关警察瞪了司机一眼,司机立马就闭嘴了。
这种“规则”在当地很常见,前苏联国家不少都有类似问题,而且是制度性的。
1991年苏联解体后,以纳扎尔巴耶夫为首的前苏官员瓜分了国有资产,他的女婿库利巴耶夫曾掌控石油和金融业,身家达30亿美元,还上过福布斯富豪榜。
哈国权贵垄断石油、矿产等资源行业,形成了中亚寡头势力,托卡耶夫上台后,虽然打压了纳扎尔巴耶夫家族,成立反腐败行动中心,公示官员财产,但哈萨克斯坦廉洁指数在全球仍只排第88位。
民间还流传着“黑警比黑社会更可怕”的说法,华商朋友B就说过,去年有个16岁哈萨克男孩,在母亲面前被四五名恶霸打死,母亲公开事件后,政府抓了恶霸,可没多久男孩家就失火,一家人都没了,之后相关新闻在网上彻底消失。
除了腐败,部落逻辑也是个大问题,哈萨克斯坦前身是1465年的哈萨克汗国,“汗国属性”刻在骨子里。
苏联时期用强力把这里带入现代社会,但部落思维没消失,基层还是以部落为核心,各地部落酋长更认部落习惯法,不认国家宪法。
这种部落逻辑衍生出“部落资产制”,本部落的资源、财产,宁可毁了也不给外部落。
之前听说过一个事,有个中资矿业公司想和当地部落合作开矿,谈好的条件突然被推翻,部落酋长说“矿是我们的,不能让外人赚走”,最后项目黄了,前期投入的资金也打了水漂。
更让人头疼的是文化差异,哈萨克人是游牧民族,中国人多是农耕民族,想法差别很大。
农耕民族习惯为未来打算,存钱防老、分期还款很常见;游牧民族更看重当下,“有肉就吃、有酒就喝”,对还款没那么强的意识。
有中国互联网车企在哈国推分期付款,10万元的车首付1万,3年无息贷款,本以为能打开市场,结果很多人提车后不还款。
做矿业产运车的朋友说,这两年卖设备、垫资金、干完活,哈方就是不给回款,找过去也没办法,对方就说“没钱,要不你把设备拉走”。
破局之路在挑战中寻找共赢机遇 看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亲近”,是不是只是图中资的钱?从数据看,还真有这方面因素。
截至2025年年初,中国对哈萨克斯坦投资存量超240亿美元,哈国总人口才2000万,平均每人能分到1200美元投资。
但要说中国想靠钱取代俄罗斯成为“带头大哥”,还不太现实,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资在哈国就没机会,关键是要找对方法。
首先得正视腐败问题,提前做好功课,现在不少中资企业会聘请当地合规顾问,了解当地政策和“潜规则”,避免踩坑。
有个做基建的中资公司,项目开工前就和当地政府明确权责,把各项流程落到纸上,后续没出现过被索要“红包”的情况。
面对部落逻辑,要学会融入,有些华商主动和当地部落合作,雇佣部落成员,把部分利润分给部落,反而赢得了信任。
有个开加工厂的华商,不仅给部落民众开高薪,还帮当地建学校,现在部落酋长主动帮他协调各种问题,生意做得很顺利。
文化差异方面,得调整策略,比如车企可以减少分期付款,推出更灵活的付款方式;手机厂商可以针对当地需求,优化手机功能,像加强信号、增加续航,更符合游牧民族经常外出的习惯。
而且普通哈萨克斯坦民众很友善,之前去机场没网,问路时一位哈萨克大姐直接把我送上公交车,车上的哈萨克奶奶还特意在我到站时提醒下车。
去哈国旅游真不用担惊受怕,当地安全状况很好,其实,中资出海本就不是一帆风顺,遇到挑战很正常。
哈萨克斯坦有丰富的资源,中国有技术和资金,只要双方多沟通、多理解,就能找到共赢的路。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相信中资在哈国能走得更稳、更远,两国合作也会结出更多硕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