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万平方公里的沙特,却一条河都没有!全国3500万人怎么喝水?
沙特阿拉伯,堪称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而这个国家庞大的石油资源下,是没有一条常态河流的水资源困局。
2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找不到一个一年四季都存在的河流,而全国还有3500万人日夜需要用水。
这种环境下,沙特是如何破解水资源稀缺的难题的?
沙漠下的水源困局踏上沙特阿拉伯的广袤国土,扑面而来的热浪裹挟着黄沙的气息。
95%的土地被沙漠或荒漠覆盖,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这里,没有一条终年流淌的河流。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这片看似被自然遗忘的干旱王国中,居民人均日用水量位居全球第三,几乎是中国人的两倍。
豪华泳池、喷泉广场与绿意盎然的公园点缀着利雅得与吉达的城市景观,与无垠沙漠形成魔幻对照。
当3500万人口在240万平方公里的“无流国”中打开水龙头时,清水从何而来?这个用黑色金子换取蓝色生命的国家,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生存密码?
沙特的国土面积相当于1.5个新疆,但翻开水文地图,找不到一条代表常年河流的蓝色线条。
这个被地理学家标注为“无流国”的地方,地下却埋藏着惊人矛盾,人均每日用水量高达271升。在遍地沙子,缺少河流的情况下,如此奢侈的水资源消耗量从何而来?
农业作为最需要使用水资源的产业之一,是沙特的首张“用水大户”,上世纪80年代,沙特政府为摆脱粮食进口依赖,免费分发土地并补贴农业,每公顷小麦奖励400美元。
于是农民们疯狂抽取地下水灌溉,圆形喷灌系统在沙漠中画出无数绿色怪圈。到1984年,沙特竟成为小麦净出口国,最高年产量达410万吨。
但这辉煌之下,代价沉重:地下水位以每年1.8米速度持续下降,超80%地下水已被消耗。2016年,政府不得不叫停小麦种植计划,这场“农业豪赌”终以水资源告急收场。
生活用水的量同样惊人,伊斯兰教要求信徒每日五次礼拜前进行“小净”,洁净的水流反复冲洗手脚;沙尘暴过后,居民需用大量清水冲刷房屋与车辆;标志性的白袍必须一尘不染,洗衣耗水远超寻常。
更棘手的是工业需求——石化、炼油等支柱产业个个是“喝水巨兽”,占全国用水量的10%。
“无河之国”的生存悖论在此显现:越是缺水,越要消耗巨量水源维系现代化生活。当不可再生的地下水濒临枯竭,沙特如何破解这道生死题?答案藏在蔚蓝的海岸线边。
淡化厂撑起的生命线站在红海之滨的朱拜勒海水淡化厂,眼前景象令人屏息:数百根管道如巨鲸吞吐海水,每天3亿加仑淡水从这里涌向城市。
自1938年石油财富涌流后,沙特开启“蓝色革命”,将目光投向环绕国土的两片海洋——红海与波斯湾。
技术突破带来的是惊人产能,2023年底,沙特日淡化水产量突破1150万立方米,相当于填满4600个标准泳池。
全国43座淡化厂组成庞大网络,通过3000公里输水管向利雅得等内陆城市供水。2022年,这些工厂贡献了29亿立方米淡水,由国有企业沙特水务局(SWCC)统筹运营。
全球最大淡化国的桂冠背后,是九项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加持——从生产效率到运输规模,沙特改写了人类向大海取水的历史。
但辉煌伴随阴影:传统淡化技术依赖反渗透法与蒸馏法,每生产1立方米淡水需消耗3.5千瓦时电力。
更致命的是高盐废水排放入海,红海岸边的沙伊卜淡化厂附近,珊瑚礁成片死亡,海域生态亮起红灯。
“石油换水”的模式能否持续? 沙特正用技术回应质疑: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城试点太阳能淡化厂,用取之不尽的阳光驱动设备;阿美公司研发石墨烯过滤膜,提升脱盐率的同时降低能耗;2030年目标明确——20%新厂将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电。
在NEOM未来新城蓝图中,淡化工厂与风电场、光伏板融为一体,勾勒出零碳供水的样板。当黑金与蓝海在此交融,沙特试图证明:海水淡化不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沙特的节水计划但即便拥有全球最大的淡化产能,沙特仍面临残酷算术题——农业占用水总量的67%,城市用水占23%,而每年消耗量高达233.5亿立方米。
若仅靠扩大生产,到2030年需将产能再提升40%,能源与环境代价无法承受。
一场国家级“节水干预”悄然启动,2018年推出的国家水战略直指核心矛盾,其标志性工程“液滴计划”(Qatrah)设定激进目标:2030年人均日用水量降至150升。
为了达成这样一个目标,农业战略彻底大转向,政府放弃“粮食自给”执念,启动“外包农业”,在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国租赁沃土,让外国河流滋养沙特餐桌。
本土农场则全面推广滴灌技术,细小的胶皮管如血脉般缠绕作物根部,比传统灌溉节水70%。
城市用水革命也在渗透沙特人的日常生活,2024年,沙特灌溉组织(SIO)投资40亿美元启动96个水利项目,重点回收处理废水。
这些再生水用于浇灌公园、冷却工厂,甚至回灌干涸的河谷。哈尼法河谷的治理即是典范:生物处理厂配合拦河坝系统,将废水转化为6座滨河公园的景观水源。
地下遗产抢救行动也同步展开,在塔布克省的迪萨河谷,当地人重新使用古老方法——利用季节性水道收集雨水,滋养沙拐枣与棕榈树。
政府更在沙漠中修建200座水坝拦截降雨,每年蓄积的水量竟能满足全国10%需求。
“到2075年,回收水将成新水源支柱。”沙特水务官员的承诺背后,是处理水回收量从2016年1.27亿立方米跃升至2023年5.08亿立方米的战绩。
穿行在哈尼法河谷的柽柳树林间,很难想象这片绿意曾是一条干涸的河床。今日沙特的做法,在不可能之处创造出了可能。
当3500万人用海水淡化、废水回收和精准滴灌编织出用水网络,他们改写的不仅是生存规则,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不过沙特的水危机远未终结,粮食安全的隐患仍在,淡化厂的能耗难题待解,气候变化更如悬顶之剑。
但是这个国家以“液滴计划”昭示了决心,正如沙特水务工程师们的信条:“我们生产的第一滴水来自智慧,最后一滴将归于责任。”
当每一滴水都映照出人类文明的韧性,沙特的答案或许能为所有干旱之地照亮前路。
信息来源:
沙特阿拉伯国家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企在沙特承建的拉比格四期海水淡化项目采用先进节能新工艺——中沙合作,向海水要淡水——环球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