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23:29

日本年轻人的“厌老”情绪,彻底癫狂了!

日本年轻人“厌老”升级!从医院到家庭频出个案,原因竟出在这儿

俗话说:养儿防老。如果告诉你,一个国家一直在深耕如何才能把“孝顺“发挥到极致,那你一定会觉得这个国家很人性化。
这个国家就是日本,要提起日本的“孝顺”,那真的是只能用极端来形容。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
在2021年的时候,日本一位经济学教授就曾在节目上抛出“用极端方式解决老龄化”的观点。

而且整个过程讥讽意味和挑衅味道极大,但是任谁都想不到,就这些言论还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了一批拥趸。
包括舆论里还出现了“把老人当成社会负担”的说法,以及有人用上刺耳的网词去给老年人贴标签。

而把这话落到具体事件上,我们才能看得到,这团火到底是从哪儿烧起来的。
这类情况其实时有发生,就比如在2016年的夏天,在横滨的一所医院三个月里就连续出现高龄患者骤然离世的情况。

老人离世是很平常的事情,所以一开始大家也并没人多想,因为毕竟年龄大、而且很多都有基础病。
那人们是怎么突然醒悟觉得事情不对呢?
那是在九月的时候,有一位老人输液中途的时候突然心跳骤停了,这时看出猫腻的是负责的医生。

医生注意在点滴里竟然冒着不该出现的泡沫,所以就第一时间报了警。
让人没想到的是,证据竟然指向了一名护士,而且她还承认往输液里动过手脚,原因也是令人大开眼界。

据那位护士说,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怕病人正好在自己值班时离世,影响工作”。
这任谁听了不离谱?医院不是救死扶伤的地方吗?怎么去了医院反而更危险。
最终法院也以三起可被确证的投药致死定罪判刑。

这让人不免想起在这之间离世的老人们,虽然已经火化的遗体再也无从取证。
但是整起案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制度漏洞、流程松动,也照出了个体冷漠。
你以为从此会注意一些,那你就完全想错了!

紧接着在2014年的秋天,神奈川县川崎市一所养老机构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这所养老院竟然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接连发生三位八旬老人从高处坠亡的事故。

这怎么看其实都不对劲,但是这可是养老院,所以最初以为是失足。
但调查后发现,其中还有一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他生活都不能自理了,怎么“翻过围栏”坠落?

这时才有人意识到这个事情远远比想象的复杂。
于是警方就第一时间锁定了在场的护理员。
本来只是怀疑,没想到最终真的是护理员。

该人给出的犯罪动机其实也说不上复杂,不过是工作辛苦、情绪失控,把照护对象当成麻烦,最后才铸成大错。
事情影响很恶劣,所以案件裁决很重,那么是谁让人可以把老人的生命当成可以“减负”的对象?

而这并不是只有最极端的犯罪才扎眼。
在2020年的时候,冈山县胜央町一家养老机构被举报长期把多位老人捆在房间里,白天黑夜换班“照应”,表面是为了管理,实际是省事。

这则消息曝光的时候,甚至部分受害者被虐待的时间竟然已经超过了一年。
于是很多人都觉得那是不是把老人接回家就安全了?但是相关数据一出,似乎并不支持这个想象。

比如内阁府公布的通报里,家属对老年人的虐待占比也是极高,而且1受害者多集中在八十岁到八十四岁之间,女性明显更多。
施虐者以儿子居多,其次是配偶和女儿。
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恶性事件其实也不难理解。

无非是照护者疲惫了,加上经济的压力还有家庭互动的旧账新账,叠在一起,其实很容易在某个平凡的夜里突然失控。
而不止如此,街头其实也有另一面。
在警方的记录里,仅仅是2019年日本高龄受害者的案件数量竟然已经占到刑法案件的一成多,诈骗最多,暴力也不缺席。

2022年的一起事件更是离谱,在东京涩谷区一位年过六旬的无家可归女性在公交站长椅过夜,竟然被一名四十出头的男子杀害。
对此凶手给出的理由只有两个字:碍眼。

而愤怒的另一头呢?则是被不断放大的矛盾与误解。
因为比如,拿养老金稳定的上一代做出手可及的比较,情绪自然往“抢占资源”上靠年轻人觉得资源紧、机会少、工资涨不动。

还有一种现象,那就是在工作场所里,五六十岁的求职者与二三十岁的求职者出现同台竞争的现象,此时的留言区里就会冒出“该让路”的声音。
公共安全事故也是一直在不断地刺激情绪的神经。

在2019年的春天东京一条路口,只见一位八十多岁的司机闯红灯,撞倒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孩子,现场一片混乱。
这件事情发生后的几年,关于高龄驾驶致祸的新闻时便开始频繁出现。

同时,又有一个新的声音冒头。
到底该不该给驾照设置年龄上限?该不该强制体检?
其实“自愿上交驾照”的倡议就在街道办和派出所门口贴出来,但是老人们不愿意交,子女们不好意思逼,所以矛盾就卡在了柜台前。
pic/epluo2h4ao0.jpg
再往社会角落里看,你会发现一些令人尴尬却真实的细节。
那就是有关盗窃的白皮书统计,在2004年至2019年间,你敢老年人占盗窃案件的比例竟然一路上升,甚至在某一年里超过了青少年群体。
pic/ezhmref45ud.jpg
这就显得老年人群体又不值得被尊重了。
而且抓到的人里,有不少的人还是五十岁以上的女性。
pic/bw1socnln4u.jpg
在审问时这些人说起动机,反而不是我们所想的类似于“生活所迫”此等词汇,竟然只是想“节省开支”“消磨孤独”。
这听起来让人不禁觉得奇葩。
看到这种情况,就有人会问了,那为什么日本中老年人的情绪会走到这一步?
pic/exwjqdxwdp5.jpg
关于这个问题,或许从这几个方面能看出来。
比如经济停滞、人口结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护理人手短缺,这些宏观词落在日常,其实就是每一顿饭、每一次夜里起身以及每一次医院往返的琐碎消耗。
pic/3tmfkz5vy2u.jpg
而且年轻人背着房租、通勤、教育和通胀,转头看上一代人的生活节奏,心里的算盘难免“噔”一下。
而且还有一种不可改变的现象,那就是老人也有老人那边的固执。
也就是说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其实很难改,比如公共空间里谁先让或者谁多等一秒,都会成为引爆的炸弹。
pic/dfmiyh4bnut.jpg
再看现在这个社会,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直接把火花变成了火。
所以说在社交媒体里,尖利话语彼此对轰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而且不止如此,标签也是越贴越狠的。一些媒体总是用骇人的标题去放大单个案件,所以留言区里就出现了“这下养老负担又少了”的冷笑。
pic/e54tkwg1a1r.jpg
而另一边呢?则是用过往的照护辛劳去反击,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在这个事件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不能忽略,那就是年轻人其实也并不都冷酷。
pic/xooy2yjex44.jpg
不可带有偏见地去看这类人,胆儿照护岗位其实也存在大把认真负责的人,家里边能扛起父母全部照料的子女也比想象中多。
另外,也不要总是把老人看成负担,如果经常观察生活的人会发现社区里常年做义工的反而都是上了年纪的人。
pic/yb14ef1s2qq.jpg
可现在的互联网上是钟爱极端的。
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迈进深度老龄化的时候,摩擦点是会越来越密的。
而护理机构的规范、家属的喘息服务以及交通与医疗的适老化等此类的事情,其实哪一件都不轻。
pic/ibekmpuc21u.jpg
那我们就要接受这样的局面,那就是当制度补位慢一步的时候,基层就得硬扛。
如果基层扛不住,情绪就会往网上倾泄。
久而久之,情绪积久了,极端主张当然就很容易蹿出来。
pic/tzmpedbuwmc.jpg
这每起案件不是在让大家看热闹,而是要让大家重视起来,我们应该呼唤更细的防线。
就比如医院里对高风险岗位的心理干预和流程复核,养老机构里对约束措施的刚性边界以及社区里对照护者的减压与培训等需要更早介入。
同样的,交通管理对高龄驾驶的要有更实在的替代方案。
说实话谁都不该被一句话盖棺定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年轻人的“厌老”情绪,彻底癫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