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三胎家庭住进深山10年,买地仅9万人民币,独享广阔山林
嘿,大家好!今天想跟你们聊一个挺特别的故事,关于一个日本家庭,带着三个孩子,十年前搬到鹿儿岛的深山里,买了块地才9万人民币,建了个小木屋,从此过上了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加賀江広宣,1980年出生在长崎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条件一般,小时候一直住出租屋,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从小就挺拼的,从小学五年级开始送报纸,靠着报纸奖学金读完了技校高中、大学,还拿了个建筑学硕士学位。你说厉害不厉害?他在技校学的是室内设计,后来在九州产业大学读建筑学,对传统日式建筑和木材运用特别感兴趣。毕业后,他在建筑公司干过施工管理,又跳槽到福冈一家住宅公司,搞销售和客户沟通,攒了不少经验。
2009年,他的大儿子出生,家庭生活开始了新篇章。可城市里的日子并不轻松,福冈的公寓租金贵,空间小,窗外全是楼,压根儿看不到啥自然风景。他和妻子开始琢磨,能不能换个生活方式,给孩子一个不一样的成长环境。2010年6月,他们带着大儿子去鹿儿岛探亲,偶然看到一栋由シンケンスタイル公司设计的小木屋,6米×6米,简单却特别温馨。屋子用雪松和橡木建成,空气里有点木头的清香,窗外还能看到远处的山。这一看,他心里就种下了个念头:我要给家人建个这样的家。
没过多久,他就把简历投给了シンケンスタイル,7月面试通过,8月就带着老婆孩子搬到了鹿儿岛,9月正式上班。他在新公司做用户支持和社区联络,接触了不少客户,也学到了更多关于自然材料和简约设计的理念。那时候,他和妻子就下定决心,要攒钱建房,彻底改变生活。
搬到鹿儿岛后,加賀江広宣和妻子开始为建房攒钱。他们知道,凭当时的收入,马上建房不现实,所以花了三年时间调整预算,把开支压到最低。加賀江自己基本不买新衣服,娱乐活动也砍掉不少,夫妻俩经常一块儿算账,盘算怎么省钱。他们目标很明确:房子不用豪华,但得让一家人住得舒服、安心。
2010年底,他在网上翻土地信息时,发现一块鹿儿岛市郊的荒地,标价175万日元,折成人民币也就9万块。这块地形状挺怪,是个锐角三角形,旁边有森林,对面是墓地,边上还有个3米高的悬崖。一般人看到这样的地估计都摇头,但他和妻子觉得值得去看看。那天是秋天,他们开车过去,站在地边上,北边是连绵的群山,南边是橡树林,空气特别清新。虽然地形不咋地,但那景色真挺打动人。加賀江当场就决定,这就是他们的新家。
买地没啥问题,很快就搞定了。可接下来的麻烦不小。银行只批了800万日元的贷款,够盖个基本房子,但生活费还得自己想办法。他们又一次压缩预算,把房子设计得尽量小而实用,总面积定在94.34平方米,两层楼。一楼有玄关、客厅、餐厅、厨房、和式房间、储藏室和卫生间,二楼是卧室、浴室和收纳空间。每个孩子的房间6平米,夫妻俩的12平米,空间不大,但够用。
2012年,建房正式开工。加賀江広宣靠着自己的建筑学背景,亲自设计房子。他选了雪松做主要材料,因为这木头结实又有香味;地板和楼梯用橡木,摸起来暖和。房子布局很紧凑,但功能齐全。他特意设计了大窗户,北面看山,南面靠着院子里的树弄了个小花园。楼梯是镂空结构,让一楼二楼的声音能互相传过去,家里人不会觉得太隔阂。厨房工作台定在82厘米,比标准低点,方便他妻子用。
施工的时候,他经常跑工地盯着。工人装梁柱时,他拿着图纸一个一个核对,确保没问题。有一次,他发现一根雪松梁纹理不够好,立马要求换掉,既要结实也要好看。为了省钱,他还自己动手做了不少家具,在院子里搭了个小工作间,用锯子和刨子加工木材。椅子、吊床、篮球架、沙发床,都是他一点点做出来的,总共弄了大概30把椅子。孩子们特别喜欢,尤其是大儿子,吊床上睡一觉就乐得不行。
2013年,房子完工。总共94.34平米的小木屋,推开窗户就是山景,院子里还有草地,简单却特别踏实。一家五口搬进去,从此开始了山里的生活。
搬进木屋后,加賀江広宣和妻子又生了两个女儿。现在,三个孩子分别是16岁、12岁和10岁。山里的生活挺自由,孩子们早上走路去学校,路边都是野花,空气也好。周末,他们就在院子里玩儿,摘花、喂羊,跟附近的小孩混在一起。大儿子稍微宅点,喜欢窝在屋里玩游戏,不过一家人吃饭或者玩桌游时,他也会凑过来。
夫妻俩也慢慢适应了山里的节奏。他们在院子里开垦了块地,种点稻米和蔬菜。春天全家一块儿播种,秋天一块儿收菜,挺有成就感。加賀江的妻子之前在药局上班,现在在附近一家地板公司工作,空闲时弹弹尤克里里,给家人泡咖啡。
2023年,加賀江広宣出了一本书,叫《住む、ということ 里山のちいさな暮らし》,讲了他建房和山居生活的经历。书里有他拍的照片,记录了四季里的家。他还在网上分享这些,攒了10万粉丝。不少人看了他的故事,都觉得挺受启发。有个读者留言说,这书让他明白,住在一个地方,不光是活着,更是跟自然和家人一块儿成长的过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