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校给食的秘密,无预制菜,靠立法守护学生午餐
最近总刷到日本中小学午餐的视频,不少家长盯着屏幕琢磨,人家孩子吃的饭里到底有没有预制菜?其实日本学校不管午餐叫“午餐”,有个专门的词叫“给食”。这套让咱们好奇的给食体系,可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完善,足足走了一百多年才变成现在这样。
从饭团咸菜到“食育”,日本给食的百年弯路与进步要说日本最早的学校给食,得回溯到1889年,那会儿还是明治时期。
山形县有个小学设在寺院里,住持看见好多穷人家的孩子带不起饭,饿得没精神上课,不忍心就每天给他们弄点饭团和咸菜。
这事儿看着简单,却是现在能查到的、日本最早的学校给食记录。
后来到了1923年,关东地区发生了7.9级大地震,十万人没了性命,当时日本经济也差,不少家庭孩子多,连大米都不够吃。
同年10月,文部省发了通知,鼓励全国学校给学生提供午餐,就为了不让孩子饿肚子上课。
这场灾难虽然残酷,却意外推动了给食在全国落地,也算是从坏事儿里透出点好的苗头。
二战后日本粮食紧缺,给食基本停了,1946年11月,美国通过“亚洲救灾联盟”送了一批物资到横滨港,里面有75吨脱脂奶粉、火腿肠,专门给学校当给食用。
月底永田町小学办了捐赠仪式,后来11月26日就成了“学校给食感谢日”,不过因为总跟寒假撞上,1950年又改成11月最后一周当“给食周”,这规矩一直用到现在。
1954年是个关键年份,日本出台了《学校给食法》,明确了给食的目标、经费谁来担、设备怎么补,给食才算真正有了法律兜底。
本来想这之后给食该顺顺利利,没想到1996年大阪府出了大事,O-157食物中毒,九千多人感染,还没了3个孩子,也正是因为这事,日本各地才开始狠狠抓给食卫生,连校长都不能随便进食堂。
到了2005年,日本又搞了《食育基本法》,还专门设了“营养教谕”,就是学校里管给食营养的老师。
2013年“和食”申遗成功后,学校给食里慢慢多了本地特色菜,现在咱们看到的日本给食模式,才算真正定下来。
日本给食不是一步到位,是踩过不少坑、改了又改才成这样,这种“有问题就调整”的劲儿,其实挺值得琢磨。
禁用预制菜不是“矫情”,全靠制度和执行“锁死”安全聊完历史,就得说大家最关心的,日本中小学到底用不用预制菜?答案是明确不用。
我专门找了本叫《供餐之谜》的书,作者松丸奖是管理营养师,在小学管了15年给食,他在书里写得很清楚,学校给食的食材必须当天进当天用完,哪怕是开封的番茄酱、果酱,当天用不完也得扔,只有盐、酱油这种能常温放的调料能留久点。
不光食材有讲究,给食相关的人也管得严,食堂工作人员每个月得做两次粪便检查,每天上班前还得查卫生、洗双手,一点马虎都不行。
之前我还听说,1996年食物中毒事件后,连校长都没权利随便进食堂,就怕外面的人把细菌带进去。
这管理严得有点超出我预期,但转念一想,孩子吃的东西,多严都不算过,毕竟安全才是第一位的。
营养教谕的工作也不轻松,每天的菜单得他们来定,还得满足五个要求,营养够、孩子爱吃不重复、不超预算、食堂能做出来、还得贴合季节和节假日。
现在有专门的软件帮着算食材量,连损耗都算进去了,倒省了不少事。
食材供应商也有讲究,每所学校一般找6到7家,每天早上7点前必须把菜送到,晚了都不行。
等11点40分饭做好,得先给校长试吃,确认没事了再送到教室,12点10分学生才能开始吃。
搞不清的是,为啥有些地方会觉得预制菜方便就用,日本这一套“从源头到入口”的把控,其实从根上就断了预制菜的路,也少了很多安全隐患。
借鉴不是照搬,日本给食经验的“中国适配”思考看日本给食做得扎实,不少人会问,咱们能不能学?其实能学的地方不少,但真不是照搬就行。
比如日本有《学校给食法》和《食育基本法》,还有明确的营养、卫生标准,全国学校都照着做。
咱们之前也有地方试点“学校营养总监”,有点像日本的营养教谕,但覆盖率还不高,要是能有全国性的专项法律兜底,估计会更稳。
再说说卫生管理,日本2018年改了《食品卫生法》,要求所有给食机构都得有HACCP认证,这是全球都认的食安体系。
咱们有些学校食堂其实也有类似要求,但执行起来可能有松有紧,要是能像日本那样“一把尺子量到底”,家长也能更放心。
还有财政支持,日本给食每餐差不多270日元,折合人民币13块左右,这只是食材钱,其他费用全靠政府补。
咱们要是想保证给食质量,光让学校或者家长扛成本肯定不行,得有合理的“政府补+家庭付”机制,不然成本一压,质量难免打折扣。
本来想觉得日本的集中供餐模式挺好,比如一个中心给好几所学校送,但后来发现咱们地域广,北方冬天冷、南方夏天热,食材保鲜要求不一样,得根据当地情况调整标准,不能一刀切。
说到底,日本中小学午餐不用预制菜,不是一句简单的“不让用”,是百年试错积累的经验、完善的制度、严格的执行和持续的财政支持凑出来的结果。
咱们不用盲目羡慕,也不用觉得“学不来”,关键是把孩子吃饭这事当成大事,用制度盯紧安全、用专业保证营养,慢慢找到适合咱们自己的路子。
毕竟不管哪个国家,孩子吃得安全、健康,才是最核心的事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