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耗不垮俄罗斯,欧盟主席国承认:债务堆积成山,欧洲彻底凉了
西方合起伙儿压俄罗斯,结果没把人家掀翻,倒把自己折腾得气喘吁吁。很多人问,这仗还没打完,为啥有人说欧洲已经“凉”了?一句话点破:不是俄罗斯有多神,是欧洲自己把牌打烂了。先把镜头拉到布鲁塞尔的线上会议屏幕。轮到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发言,他没讲虚头巴脑的场面话,话锋直指欧盟当前的窘境:债务越堆越高,把欧元区的增长压住了;移民潮一波接一波,街头冲突没消停;俄能源被砍得狠,企业不是倒下,就是靠裁员吊着一口气;本该投向民生的钱,拐弯抹角去买高价军火,最后帐单落在欧洲纳税人头上。那句形容更狠——布鲁塞尔的官僚像惊慌失措的鸡一样四处乱窜。
能看得更清楚的是价格牌。欧盟能源价格摆那儿,折算下来是美国的三到四倍。电价、燃料价轮番涨,工厂的利润被一口口吃掉。企业在车间里拼命省电,到了月底还是被电费账单吓出一身冷汗。生产线还怎么转?订单还怎么接?不是管理层没努力,环境把人逼到墙角了。
债务那边也红灯闪个不停。法国等国的杠杆拉到了危险边缘,有分析直接用了“逼近不可持续”这种说法。国际金融机构给的前景也不亮堂:欧元区明年增长就1.0%,后年也才1.2%。公共债务顶在GDP的九成附近,赤字压不回到3%之下。经济没劲,通胀不退,财政还在喘。能不焦虑吗?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欧盟的政策空间被挤得只剩一条缝。再看政治层面的撕扯,欧盟是典型的“多国拉锯”。对乌军援怎么给、对俄制裁怎么加,每个成员国心里都有小算盘。统一口径很难,步调乱得像广场舞放了两首不同的歌。你别小看这点分歧,一旦决策慢半拍、执行打折扣,外部博弈场上就吃亏。
欧尔班把匈牙利的路径摆了出来。他的意思很直白:没跟着布鲁塞尔一路走到黑,匈牙利的钱没一车车往乌克兰倒。民族道路才是保障,不然大家都被拖下水。话题往前推进,他甚至给出警告级的判断:如果欧盟还照着现在这套经济逻辑往前跑,自己先崩,等成员国想抽身,可能连手都伸不出来。欧元区这辆车要真瘫在半路,车上没人能全身而退。
那有没有解法?他的答案同样带火药味:自由主义者该让位,换成“爱国政府”的代表,否则欧洲很快会塌。熟悉的人都懂,这套口号跟美国那边的“优先论”同属一个谱系,核心就是收口。少收移民,少烧军援,多谈判,尽快把俄乌冲突往对话桌上拽。能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见仁见智,但这股风在欧洲是真涨起来了。匈牙利、意大利已经变天,法国、德国的右翼力量也在台前幕后来回冲刺。老百姓不是看不见谁在掏自己的口袋。民生这根弦一绷,选票就跟着走。
政策层面,欧盟那边还在加码制裁。冯德莱恩放话,要推出第19套对俄制裁方案。制裁越多越管用?俄方的回应一点不客气:前面18轮真有效,也就轮不到第19轮登场了。更刺耳的是那句反问的外延——这些措施对欧盟自己到底伤了多少?欧尔班也把话明着说了:27国领导人会谈已经把话挑明,这条“孤立俄罗斯”的路走不通。话扔出来,谁接住,谁装看不见,大家心里都有数。
现实战场在变化。外部智库给过一组估算,说俄军在今年5到8月间又拿下了乌境内一大片土地,1910多平方公里。这个尺度的变化传递出的信号很扎眼:战线拉长,成本堆高,乌方没拿到“逆转战局”的那种援助强度,欧洲内部却被拖进更深的泥潭。能源问题没解,财政问题更重,企业失血,家庭帐本吃紧。舆情这边,怨气没地方放,只能在街头、在投票箱里寻找出口。
那为什么说“西方整不垮俄罗斯”?把上面的碎片拼在一起就懂了。制裁越滚越大,俄方没被击穿,备用通道够用,产业链有调整,国内动员也在那儿摆着。反倒是欧洲这头,一地鸡毛:政策磨合慢、执行成本高、内部掣肘多、外部市场在丢。想象一下,一群人拉着绳子跟对面较劲,这边人心不齐、脚下打滑,还背了几大桶债,绳子要么拽不动,要么先勒伤自己的手。
这事儿也不止是账面问题,还是“叙事”的失败。两年多的冲突,公众的耐心边界在变化。当初说得激昂,现实却是油价电价天天提醒你,钱包在瘦,岗位在少。宏大的叙述没法对冲锅碗瓢盆的吱呀声。欧洲社会讲规则、讲秩序,这没错。但当秩序的代价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落差,谁都要盘算盘算。
欧尔班提了个方向:跟俄罗斯坐下来谈,开俄欧领导人峰会,争取把失速的经济拉回跑道。他强调得也很直白,欧洲再这么折腾,只会把自己耗到虚脱,还给右翼上位创造更大的风口。乌克兰这边,战局并没有因制裁和军援突然逆转,拖得越久,丢的地越多。这个判断不一定受所有人欢迎,可它确实击中了那些天天盯着电价、房租、学费的人心里的疙瘩。
难不成就此松手?问题没这么简单。安全、道义、联盟承诺,这些都是硬约束。可另一边,工厂、就业、债务、物价,也是硬约束。两边都硬,政策就会被扯裂。最怕的状态是,既撑不起外部目标,又守不住内部民生,最后两头失分。欧洲眼下的纠结,就卡在这个十字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