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压倒性优势,最后关头被美国一票否决,中国对特朗普彻底失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2025年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纽约联合国总部。
安理会第10000次会议的计票灯一盏盏亮起:14票赞成、1票否决——停火草案倒在最后一刻;否决者是美国。
中方代表的“灵魂三问”在会场回响。
与此同时,特朗普在欧洲反对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而以色列财长竟把加沙称作“房地产富矿”。
当65141这个死亡数字越滚越大,世界还要看多少次“否决”,才肯让停火真正落地?
数据里的沉默美2025年9月18日,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玻璃幕墙在凌晨灯光下显得格外冷峻。
第10000次安理会会议注定被载入史册,却不是因为达成共识,而是因为一场在世界瞩目下的“否决”。
多数国家代表的手在几乎同一时间举起,显示屏迅速亮起“赞成”。
但就在最后关头,美国代表按下了“否”键。
那一刻,电子屏定格,14:1的数字成为全球媒体的头条。
这份由安理会多数成员国推动的草案,文本内容并不复杂,却直击要害:
立即、无条件、永久停火;
立即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
解除对人道物资进入加沙的限制,恢复基本服务。
这些条款本该是“常识性的底线”,却在投票的一刻被美国否决。
草案没能通过,意味着加沙停火再一次被推迟。
对外界而言,14比1的差距本身就揭示了“孤立”。
十四个国家从不同立场投下赞成票:
有着深厚历史包袱的欧洲国家,有直接关切地区稳定的中东国家,也有强调人道责任的全球南方。
唯独美国,选择了否决。
但这份草案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份外交文件,而是一个可能改变战场现实的契机。
假如通过,加沙至少能迎来短暂喘息:人道物资能够顺利进入,停电停水的医院或许能重启,仍在废墟下的生命也许能获救。
但美国的一票,击碎了这些可能。
中方代表会后直言“非常失望”,并提出三个连珠炮般的追问:
还要多少无辜生命逝去,加沙才能停火?还要多少惨剧,人道物资才能顺利送达?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安理会才能真正履行职责?
这三问被称为“灵魂三问”。它们不是修辞,而是现实的逼问。
因为就在表决当天,加沙的死亡数字仍在刷新——自2023年10月7日以来,已有65141人死亡,165925人受伤。
这些冰冷的统计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消逝。
战火外溢在纽约投票结束的同时,大西洋彼岸的政治表态也同样引发关注。
美国的那一票否决,不仅代表了安理会的僵局,也映射出特朗普政府的中东路线。
2025年9月18日,就在安理会会议前夕,特朗普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在英国举行联合记者会。
斯塔默延续英国新政府的立场,强调要在人道援助和推动“两国方案”上有所作为。
英国媒体甚至披露,伦敦已在研判“若以色列不采取实质性行动,英国可能承认巴勒斯坦国”。
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盟友也有类似风声,表明在“政治承认”的路线上,欧洲与部分西方国家正在酝酿突破。
然而特朗普的回应却很明确:反对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不仅是对英国的否定,也是一种政治信号:美国不准备在联合国和双边层面给予巴勒斯坦更多政治地位。
这种分歧折射出一个现实:
在安理会大厅里,美国是一票否决;在国际舆论场上,美国越来越成为“少数派”。
14比1的数字,不只是表决结果,而是多边与单边的分裂写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几乎就在特朗普抵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同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宣布将在9月29日与特朗普会晤。
在特拉维夫街头,冲突未停,但政治安排已经进入“战后方案”的筹划阶段。
对许多人而言,这种对比,足以解释为什么停火决议会在最后一刻被按下否决键。
但安理会的否决并没有改变战场的烈度。
相反,局势在表决后呈现出新的外溢与倒退迹象。
9月18日晚,为回应以在加沙的武装升级以及对也门的侵略,也门胡塞武装宣布:
已向以色列境内的特拉维夫、埃拉特、贝尔谢巴等“敏感目标”发射导弹与无人机;以军随后称拦截了一枚导弹。
这一事件说明,战火已突破加沙地带的边界,地区冲突链条正在被拉长。
当否决成为常态令人讽刺的是,在联合国会场里,谈论的是停火与人道;在特拉维夫的另一端,却有人以“战后开发”的口吻描绘未来。
2025年9月17日,以色列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在一次房地产会议上公开表示:
“加沙是房地产富矿。”
他说,这里有待开发的黄金地段,未来将成为投资者的乐土。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还称,自己已经与美国方面就“战后瓜分”进行过磋商,并且方案已经被送上了特朗普的办公桌。
这些言论引发了广泛质疑。
因为它不仅涉及战争的终结问题,更触碰到了战后秩序的定义权:谁有资格决定加沙的未来?
是联合国、国际社会,还是强权之间的“默契交易”?
对加沙的两百多万居民而言,这样的表态无异于把他们的土地、房屋甚至生活权利变成可以买卖的资产。
对国际而言,这更像是把战争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让人道危机蒙上了资本逐利的阴影。
当中方在安理会提出“灵魂三问”,强调生命与人道时,特拉维夫的会场里却有人在盘算“战后地皮”。
这种鲜明对比,让“停火”一词在政治博弈中更加失重。
无论是14比1的投票,还是“战后开发”的言论,都无法抹去加沙每天累积的死亡数字。
65141,这不是一串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的家庭、街道和生命。
于是,当中方代表质问“还要多少无辜生命逝去”,这并非修辞,而是对65141这个数字的直面。
因为它不仅是统计,更是全球外交失灵的铁证。
在安理会的会场里,“否决权”曾被设定为避免仓促、不负责任的决策。
然而,当它一次次被用来挡住停火、人道、国际法时,这个机制就逐渐变成了程序性正义与结果性失灵之间的悖论。
9月18日的那场投票,再次证明了这种悖论的存在。
十四票赞成,说明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已经在停火问题上达成共识;唯一的一票否决,却让整个决议归零。
当纽约的晨曦重新洒在东河之上,安理会大厦的玻璃幕墙依然闪烁。
可对加沙的人们来说,那些光并不意味着希望。
因为他们知道,在下一次投票到来之前,死亡数字还会继续攀升。
参考文献:
偏袒以色列,美国未加入安理会14国关于加沙饥荒联合声明,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8-28
14票赞成,美国再次一票否决,安理会加沙决议未通过,中方:非常失望,红星新闻,2025-09-19
突发!以色列多地遭袭,闽南网,2025-09-19
卡塔尔外交国务大臣在美媒撰文:以色列轰炸调解方是“对外交本身的攻击”,环球时报,2025-09-19
以色列财长竟笑谈加沙是“房地产富矿”,“正与美国谈瓜分”,观察者网,2025-09-18
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加沙地带65141人死亡,财联社,2025-09-1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