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中国是唯一能迫使俄罗斯停战的国家,哈萨克斯坦可以作证?
不久前波兰以安全受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威胁为理由,关闭了连接中国和欧洲大陆的铁路运输,这导致中欧班列停顿数天,损失不少。虽然前几天波兰开放了边境,但显然此举给中国提了一个醒,波兰对中国传递出了一个信息:中国不可能在俄乌战争中利益不受损失。
鉴于波兰未来还可能实施类似行动,这更是意味着对中国警告:要想避免损失,俄乌战争就要尽快停火止战。
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的核心论点是: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内乱时“迫使俄罗斯撤军”,所以现在也能用同样手段让俄乌停火。但稍微扒一扒历史细节,就会发现这个“证据”漏洞百出。
首先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确实发生骚乱,但俄罗斯出兵是应哈总统托卡耶夫的请求,属于集安组织框架内的维和行动。当时中国外交部明确表态“支持哈方维稳”,但从未公开要求俄罗斯撤军。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撤军的直接原因是局势稳定后完成了维和使命,而非所谓“中国威胁断贸易”——毕竟俄罗斯在哈萨克斯坦有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这个战略要地,租期到2050年,犯不着为这点事和中国翻脸。
波兰的“神操作”背后,藏着两层小心思。一方面,它想通过炒作“中国责任论”向美国表忠心。作为北约东线“桥头堡”,波兰近年一直紧跟美国对华战略,从支持对俄制裁到炒作“中国威胁”,几乎每场对华舆论战都冲在最前面。
这次关闭中欧班列又甩锅中国,本质上是给美国递“投名状”,试图在北约内部争取更多话语权。另一方面,波兰想拿中欧班列当“人质”,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中让步。
马拉舍维奇口岸承担着中欧班列90%的货运量,波兰以为卡住这个咽喉就能让中国服软,却没想到中国早有后手——北极航道首航、里海-黑海新线路、西伯利亚铁路优先通行权,三条替代路线同时发力,直接打破了波兰的“物流讹诈”美梦。
波兰外长提到的哈萨克斯坦事件,堪称一场“罗生门式”的外交叙事。根据他的描述,中国“威胁断贸”迫使俄罗斯撤军,但事实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2022年1月,哈萨克斯坦因液化气价格上涨爆发大规模骚乱,暴徒冲击政府大楼、焚烧警车,局势一度失控。关键时刻,哈总统托卡耶夫向集安组织求援,俄罗斯迅速出动伞兵部队控制局势,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周时间。
整个过程中,中国始终保持低调,既没有派兵也没有公开施压,而是通过外交渠道表达支持,并向哈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波兰外长所谓的“中国迫使俄罗斯撤军”,更像是他一厢情愿的“脑补”。首先,俄罗斯作为集安组织主导国,出兵和撤军都是基于自身战略考量。当时哈萨克斯坦局势稳定后,俄罗斯若长期驻军反而会引发哈方不满,毕竟哈国奉行“全方位外交”,不可能允许任何国家在本土长期驻军。
其次,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并未因哈萨克斯坦事件受到影响。2022年中俄贸易额逆势增长29.3%,达到创纪录的1902.7亿美元,其中能源合作占比超过60%。这说明俄罗斯根本没把所谓“断贸威胁”当回事,反而更依赖与中国的经济纽带。
波兰外长的“记忆美化”,暴露了西方某些政客的典型思维误区:他们总以为中国会像西方国家那样,用经济制裁作为外交武器。但中国始终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在国际事务中更倾向于劝和促谈而非施压对抗。
比如在俄乌冲突中,中国既不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也不参与制裁,而是提出《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推动建立均衡、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这种“动口不动手”的外交风格,显然让习惯了“大棒政策”的波兰难以理解。
面对波兰的“双重施压”,中国展现出了大国应有的战略定力。一方面,外交部明确表态“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和当事方”,并反指“不希望战争结束、不断拱火浇油的另有其人”。
这句看似含蓄的回应,实则直击问题核心——当美西方持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实施上万项制裁时,却要求中国“迫使俄罗斯停火”,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双重标准,连欧盟内部都看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中国用实际行动打破波兰的“物流讹诈”。9月22日,中远海运集团的“中欧北极快航”首航船从宁波舟山港出发,经北极东北航道18天直达欧洲,比传统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12天。
与此同时,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跨西伯利亚干线“优先通行权”落地,从满洲里出境的班列在俄境内运行时间缩短15%。中国联合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打造的“中间走廊”,通过里海港口的“快速通关系统”将换装时间从48小时压缩到6小时,周班次从2列涨到7列。这些替代方案的落地,让波兰的“咽喉要道”地位大打折扣,也让欧洲企业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运输通道有多危险。
在外交层面,中国积极推动与欧盟的对话合作。9月23日,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在安理会乌克兰问题会议上,呼吁“管控冲突外溢影响”“摒弃单边制裁”,并强调“欧洲应在推动和平中发挥更大作用”。
这种“把球踢回给欧洲”的策略,戳中了欧盟的痛点——当美国对乌援助缩水、欧洲自身能源危机和通胀压力加剧时,欧盟不得不重新思考对华政策的平衡点。德国、法国等欧盟大国已公开表示,不愿因波兰的激进言论损害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毕竟中欧双边贸易额已突破8600亿欧元,任何政治摩擦都可能引发“连锁型供应链震荡”。
波兰这次的“神操作”,本质上是一场地缘博弈的“压力测试”。它既想抱住美国大腿刷存在感,又想从中国贸易中捞好处,结果却把自己推到了尴尬境地——关闭中欧班列导致本国物流业损失惨重,无端指责中国又引发欧盟内部不满,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场风波也给国际社会提了个醒: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用“断供”“制裁”等手段进行地缘讹诈的行为,最终都会反噬自身。波兰的教训告诉我们,真正的大国博弈,比拼的不是谁嗓门大、拳头硬,而是谁更有战略定力、更懂合作共赢。
参考资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