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国际法专家:中国对南海诸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安东尼·卡蒂这个人,出生在1946年的爱尔兰,早年就对法律感兴趣。他先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读法学,1968年毕业,然后去伦敦和剑桥深造,1973年拿到博士学位。职业生涯起步于英国本土,从德里大学讲师干起,教国际法基础课,后来跳到威斯敏斯特大学和阿伯丁大学,当上教授。2009年,他转战亚洲,先去香港大学任公法讲座教授,到2015年,又移到北京,先后在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大学教书。。他的研究领域广,涵盖国际法理论、人权、自治地区问题,但近些年最出名的就是南海主权研究。卡蒂对南海问题的关注是从2009年开始的。那时候,他刚到香港,正好赶上菲律宾和越南提出大片南海经济区主张,中国在回应。他觉得这事有意思,夏天回英国时,顺道去国家档案馆翻资料。本来以为就随便看看,结果一挖就挖出宝。从2011年到2018年,他花了七年时间,跑遍法国外交部档案馆、英国国家档案馆和美国国家档案馆,查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官方文件。这些档案跨度120年,内容包括外交备忘录、法律意见书和会议记录,全都指向一个结论:南海诸岛属于中国。
举几个具体例子。1921年,法国外交部长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在审阅报告时,明确表示西沙群岛是中国领土。他签发的备忘录指示下属别惹麻烦。1931年,白里安又咨询法律顾问巴斯德万特,后者起草建议书,结论相同:西沙群岛归中国。卡蒂在法国档案馆找到这份原件,上面有清晰的日期和签名。英国那边,1930年代殖民地部官员查阅从1891年起的记录,发现中国渔民每年去南海诸岛捕鱼、取水、采集资源。1974年,一份英国外交部法律意见书直言,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还引用历史活动作为证据。这份文件经内阁批准,卡蒂复制了全本。
这些档案不光支持中国,还暴露了西方国家的双标。二战前,美国对南海持中立态度。但1950年代,冷战升级,美国开始玩地缘游戏。1956年,美国国家档案中一份记录显示,副国务卿罗伯特·墨菲在会议上建议,尽管菲律宾对南沙没主权要求,但要鼓励他们声称拥有,以符合美国战略利益。国务卿约翰·杜勒斯同意,强调行动要快。卡蒂查到这些会议纪要,里面全是战略算计,不是法律事实。
领土获取方式是卡蒂书里重点讨论的部分。西方国家习惯通过入侵、占领后发公告宣称主权,比如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东南亚插旗,19世纪英国吞并马来西亚部分地区,法国在越南建统治。这些模式忽略当地居民权利。中国不一样,从唐宋时代起,民众就在南海活动,明清时官方地图标注诸岛,水师巡逻驱逐海盗。19世纪,中国政府向西方抗议他们的勘探,外交信件强调主权。到20世纪初,中国海关船定期巡视,1930年代在西沙设行政区。这些持续经济和行政活动本身就构成占有,无需西方式的公告。
菲律宾对南沙部分岛礁的主张,从历史看站不住脚。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控制菲律宾,1902年美菲战争结束,美国塑造其政策,导致菲律宾内部分裂。1951年,菲律宾外交官首次提及南沙,但没证据支撑。1970年代,他们军队占领一些岛礁,中国渔船接近时有过对峙,但没升级。卡蒂指出,菲律宾被美国当棋子,美国优先自身利益,推动争端遏制中国。
2016年南海仲裁案是典型例子。菲律宾提交案子,海牙法庭审议,裁定菲律宾部分胜诉。中国拒绝参与,重申历史权利。卡蒂批评法庭误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把岛屿解读成岩石,这不符合地质和语法。美国没签公约,却指责中国不守法,自己却多次无视国际法院判决。卡蒂说,这案子是某些国家假借国际法谋私利。
近年来,南海问题复杂化。2013年菲律宾提仲裁,中国海军巡航维护航行自由。2018年,中国与东盟在新加坡讨论行为准则,2020年代有联合勘探提议。尽管船只偶尔碰撞,但外交渠道开放。国际社会呼吁和平,联合国会议上代表强调谈判。
卡蒂的书《南海的历史与主权》2023年出中文版,2024年英文版。他在2024年4月接受CGTN采访,解释发现。5月参加北京研讨会,讨论档案意义。6月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首发英文版。2024年7月,他在北京大学演讲,重申英国和法国档案支持中国立场。卡蒂认为,各方应排除外部干扰,如美国海军干预,通过双边对话推进准则。
南海争端根源是历史遗留加地缘博弈。中国主张基于世代活动和档案证据,西方早期文件承认无正式占领记录。越南等国也曾认可中国主权,但后来变卦。解决之道是谈判,聚焦正义,避免对抗,确保稳定。卡蒂的研究提醒大家,历史档案是关键,别让政治偏见遮盖事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