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7:26

1991年后,200名乌克兰专家加入中国国籍,后来他们都回去了吗?

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从超级大国的“军工心脏”一跃变成了经济独立的“断线风筝”。
而在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急需“补课”的关键技术领域恰好与乌克兰的技术优势高度契合。
于是,一个看似偶然,实则深思熟虑的“双向奔赴”悄然上演:200多名乌克兰顶级专家跨越亚欧大陆,落户中国。

这些人后来都回去了吗?故事远没有那么简单。
一纸国界挡不住技术的流动苏联解体那年,乌克兰成了“继承大户”——3600多家军工企业、300万从业者、还有那些曾让西方敬畏的技术积淀,几乎一夜之间“变现困难”。
专家们从军工巨头变成了街头失业者,像安-225运输机的设计师金琴科,曾是苏联的骄傲,解体后只能在寒风中排队领救济。
西方国家看准机会,开始“撒网捞人”,高薪诱惑确实动人,但很多人很快发现,这些“金饭碗”往往只是“临时工”的外壳——用完即弃。

与这些“技术猎头”相比,中国的策略显得既务实又真诚。
那时候的中国,还远没到“科技强国”的地步,尤其是在航空发动机、航母设计、军舰制造这些“卡脖子”领域,差距明显。
但中国没有用“抢人”这个思维,而是拿出了“请人”的姿态。
时任总理亲自主持“双引工程”,明确提出:“这些人是苏联几十年技术积累的结晶,我们自己十年也培养不出来,得尽最大努力留下。”
于是,从1991年到1994年,超过200名乌克兰专家带着家人陆续搬到了中国。

他们不是来“打短工”的,而是一户户落地扎根,从重庆到西安,从沈阳到哈尔滨,中国的军工重镇里多了一个个带着俄语口音的“专家村”。
这些“专家村”并非摆设,而是中国诚意的体现。
房子按苏联标准设计,社区超市卖黑面包和腌黄瓜,孩子进双语学校,老婆进国企做翻译,科研上“要啥给啥”。
航发专家说缺试车台,三天内就改造送到;航母专家需要特殊焊材,72小时内从德国运到船厂。这哪里是“外聘”,分明是把人当“自家人”。

一段技术迁徙,撬动的是一个国家的转身这些乌克兰专家,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工人。他们是原苏联“天花板级”工程师,动手能力强,理念先进,项目实打实。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航母设计师巴比奇。他不仅带来了瓦良格号的全套图纸,还亲自指导中国团队进行动力调试。
为了调试舰载机拦阻索的最佳参数,他在甲板上连续站了三天三夜,眼睛都熬红了。2012年,辽宁舰下水时,他站在舰桥上,眼圈通红。

那一刻,不只是技术的落地,更是一个工程师职业生命的延续。
而在大飞机领域,金琴科的贡献同样是“实打实”。
他带来了D-18T发动机的设计经验,帮助中国团队解决了高温叶片涂层这一关键问题,把发动机寿命从3000小时提升到6000小时。
这个进步不是PPT里的数字,而是让运-20真正从试飞走向量产的关键一步。
如今他定居在沈阳,仍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他的学生中,已经有十几个成了国产大飞机项目的中坚力量。

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技术骨干,比如焊接专家郭瑞,攻克了航母甲板的特种焊接难题,退休后在青岛安家,早上打太极、晚上买菜砍价,中文讲得比很多本地人还溜。
这些人,不仅留下了技术,也留下了生活的痕迹。
据统计,那十年间,这些专家参与了超过2000个军工项目,填补了12个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
换句话说,中国军工的“加速跑”,有这些“外来的和尚”念过不少经。《汉和防务评论》曾直言,这批专家的加入,让中国军工技术提前了5到8年。
留与不留,是生活选择,不是政治宣誓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批专家现在都在哪?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也没必要有。

因为他们的选择,早已超越了当初的“技术输出”,成了对生活、价值和归属的再判断。
有人彻底扎根下来。金琴科、郭瑞这样的专家,已经在中国生活二三十年,退休后也没打算离开。
有的甚至拿了中国国籍,成为真正的“中国专家”。根据中国科学院2024年的报告,当年那批专家中,超过75%选择了长期留在中国,68人正式入籍。
有人来回奔波,像巴比奇那样,一年八个月在中国,一两个月回基辅探亲。他没改国籍,但也没断情感。

他既是航母设计顾问,也是中乌技术交流的“桥梁人物”。这种跨国流动,其实比单纯的“留下”更复杂,也更真实。
也有人回去了。有的是因为家庭原因,有的是因为乌克兰后来出现了新的发展机会。比例大约在38%左右。可即便回去了,也并没“断联”。
很多人继续担任中国企业在乌代表处的顾问,或者通过远程方式提供技术支持。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甚至有中国企业帮一位回国的专家把家人接到西安避难。这不是冷冰冰的合约关系,而是几十年积淀下来的信任。

所以,那些问“后来他们都回去了吗?”的人,其实问错了问题。关键不是他们回没回去,而是他们有没有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了中国。而答案是肯定的。
技术流动背后,是一种价值观的对冲这段历史之所以值得回顾,不只是因为它改变了中国军工的技术轨迹,更因为它揭示了一个深层次的逻辑:真正能留住人才的,不是钱,而是尊重。
当年乌克兰专家面对的是两个选择:一个是西方的“高薪与短期合同”,另一个是中国的“尊重与长期承诺”。

前者看起来更诱人,但很多人走了一圈发现,自己不过是“榨干即弃”的工具。
而在中国,他们不仅是技术人员,更是被当作“老师”和“家人”看待的对象。一个航发专家说过:“在中国,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被利用,而是被需要。”
中国没有当时最发达的设备,也没有开出最高的薪水,但提供了一个能让人发挥价值、延续职业尊严的土壤。
这才是那些专家愿意留下、安家、甚至让儿女在这里成长的根本原因。

这种“技术引进、情感安置”的组合拳,体现的不仅是战略眼光,更是一种文化智慧。一位曾在西安生活十年的乌克兰专家说:“我们来时是为了工作,留下是因为生活。”
这或许就是中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不那么张扬、却格外有力的一招。
留下与否,不是终点,而是连接的起点1991年后,那批乌克兰专家的到来,的确在中国军工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他们的脚步或许分散,但他们的影响却长久地留在了这里,留在那些航母、飞机和舰艇的每一道焊缝里,也留在了一个国家技术崛起的坐标上。

他们有没有回去?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来过,留下过,也改变过。不只是中国的命运,也包括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
有些桥,一旦搭起,就不会轻易坍塌。即便身在不同的国度,心中那份共同经历过的尊重与信任,会一直存在。这才是最深远的合作,也是最难得的成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91年后,200名乌克兰专家加入中国国籍,后来他们都回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