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7:26

折腾8年又买了!柬泰交火后,造一半的中国潜艇又要卖给泰国海军

2025年8月5日,泰国内阁突然批准了一项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军购案:一艘中国S26T型常规潜艇,正式“复活”,并且选择了中国国产发动机。这项拖了8年、磕磕绊绊的军购,因一场区域冲突而峰回路转。



安全焦虑下的突围,一场“被迫”的选择疫情后的东南亚,地缘安全形势陡然紧张。联合国亚太安全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东南亚军费开支同比增长13%,泰国、越南、印尼均有大幅上调。泰国国会军费预算高达63亿美元,但真正能落地的现代化装备却屈指可数。柬埔寨与泰国因海上资源分歧发生多轮摩擦,泰国海军在南部海域展开武力封锁,8艘舰艇列阵,数小时内局势骤然升级。泰国高层在目睹自家海军“纸老虎”短板后,终于下定决心推动潜艇军购案重启。
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一个军种的荣誉,更是未来数十年战略安全的关键节点。泰国的地缘安全焦虑,不再只是“邻居买了我也要有”,而是“如果不买,真的危险了”。

一纸合同的风雨,八年波折,谁都没想到的转折2015年,泰国就已启动国际招标,最终选定中国S26T型常规潜艇,原因很直接:中国方案价格低、性能优、外加全套技术支持。2017年,合同签字一刻,泰中双方意气风发,谁都没预料到之后的麻烦。泰国本打算一口气买3艘,总价约10.4亿美元,但财政部临时“卡壳”,只签了一艘,剩下的两艘“待定”。真正的难题源自发动机。泰方指名要德国MTU-396柴油机,理由是“国际标准”,但2019年德国政府以“军民两用敏感技术”为由,坚决拒绝对华出口。中国提出用自主研发的CHD620国产发动机,泰方坚决不同意。
2021年,潜艇已造到64%,泰国只付款了一半,项目就此搁浅。中国造船厂面临“建到一半拆掉还是等着泰国变卦”的尴尬。期间,泰国军队高层多次游说政府追加预算,内部争议不断,泰国政坛“换届风暴”更让项目一波三折。中国方面并未强硬施压,而是提出一系列补偿条件:包括赠送两艘二手039型潜艇、增加维修支持、允许泰国用农产品抵部分货款。即便如此,泰国依然迟迟不做决定,双方陷入持久的“拉锯战”。



地理与现实的碰撞,潜艇“下水”难题泰国湾的平均水深不足50米,最深处也不过86米。S26T型潜艇的身高9.2米,最大下潜深度300米,理论上“用不上”。
泰国军方专家曾多次对外公开表示,浅海环境下潜艇易被卫星及反潜飞机发现,隐蔽性大打折扣。
对于这一技术难题,泰国国内外有过激烈争议。支持者主张潜艇可提升战略威慑,对抗越南、马来西亚等邻国潜艇力量;反对者则认为“用不上”“花冤枉钱”。
泰国高层“头脑发热”买单,财政部门“冷静”拖延,外部合作者“左右为难”,最终导致合同悬而未决。

价格与风险的双重较量,泰国的“讨价还价”艺术印度采购法国“鲉鱼”常规潜艇,单价约为6亿美元。泰国买中国S26T,单价不到3.5亿美元,还包培训与维护。泰国一度试图用“再降价”作为继续合作的前提。中方则坚持:合同不能再改,首付比例要提升到70%,并且禁止中途再加条件。泰国的讨价还价并不只体现在价格。2022年后,泰国多次向韩国、俄罗斯索要新一代常规潜艇方案,但都因价格、交付周期或技术门槛过高而作罢。
韩国DW3000H护卫舰曾因性能“高大上”而被看好,实际服役后缺陷不断,泰国海军最终还是把目光转回中国054A/P型护卫舰和S26T潜艇。此时,国际军贸市场发生剧烈变化。全球潜艇价格不断上涨,2024年后新签的国际潜艇订单单价普遍突破5亿美元。拖得越久,泰国越发现“便宜没好货,好货更买不起”。

军备竞赛中的“被动追赶”,东南亚的海下角逐2025年,越南拥有6艘俄制“基洛”级潜艇,马来西亚有2艘法国“鲉鱼”级潜艇,印尼则有3艘韩国“张保皋”级和2艘德国209型潜艇。泰国是唯一一个没有现代化潜艇的中等强国。巴基斯坦采购S26T型潜艇并列装后,外界对中国潜艇出口能力有了全新认识。泰国军方内部评估报告直言:“放弃中国潜艇,等于彻底丧失地区海下威慑力。”区域局势动荡,东南亚军费占GDP比例连年攀升。联合国亚太军备指数显示,2025年上半年,泰国军费实际支出同比增幅超过13%,但在同等预算下,泰国能买到的只有中国潜艇。泰国此番“被动追赶”,不只是装备升级,更是对地区战略失衡的现实应对。

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制约,泰国的“难言之隐”泰国经济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持续低迷,旅游业复苏缓慢,黑产电诈问题频发,外汇储备吃紧。军队腐败、采购透明度低,成为外界质疑焦点。2023年,泰国国会三次否决追加军费,民间反对军购声音高涨。与中国的合作虽有数十年基础,但泰国军方始终“一脚踏两船”,既要美式战机(F-35A),又想从中国拿到低价装备。2024年,泰国与美国深化军事合作,购买F-35A、C-130J运输机等,部分舆论认为泰国“左右逢源”,实际是“腹背受敌”。泰国对中国的“赖账”行为一度让中方军工企业极为警惕,合同条款一再加码,防止再次出现“造一半不要了”的尴尬。

“买还是不买?”,一场持续8年的战略博弈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泰国政府其实从未真正想放弃中国潜艇。2023-2025年间,中泰双方多轮谈判,并未彻底关闭合作窗口。中方提出用农产品抵货款、增加技术转让、赠送二手潜艇等创新方案,尽显灵活。泰国军方则抓住“中国已建到一半”的被动,反复压价。泰国的采购决策层多年来在“要不要继续买”“选谁的发动机”“能不能追加预算”之间反复摇摆。每一次政坛风暴、每一次预算谈判,都牵动着这份合同的命运。2025年柬泰交火,让“拖”字诀再无空间。泰国内阁最终拍板:“买!”

2025年8月:一纸决议,重启“命运共同体”8月5日,泰国内阁通过决议,批准采购4架JAS-39“鹰狮”战斗机和一艘中国S26T型潜艇,并延长制造期1217天。泰方首次正式接受中国CHD620国产发动机,准备恢复此前搁置的潜艇建造,并考虑追加2艘,合同金额预计超过10亿美元。分析人士指出,泰国此举实为“战略务实”,既避免了高价从欧美采购,又在地区军备竞赛中抢回一城。中方军工企业也吸取教训,合同条款严格升级,风险分担机制全面强化。泰国“赖账技能”难以再现。

战略转折点上的泰中关系泰国与中国的军贸合作历经数十年风雨,双方早期合作以坦克、火炮、防空系统为主。近年,泰国一度向美、韩等国靠拢,但最终仍回到中国方案上。泰国多轮“求变”,中国军工不断“求稳”,双方的博弈,实为东南亚军备市场的缩影。中国潜艇外贸产品线因巴基斯坦、泰国订单不断扩充,区域影响力显著提升。
泰国潜艇采购案并非孤例,东南亚多国正在加速海下力量建设。越南、印尼、马来西亚均已形成完善潜艇体系,泰国若再拖延,将在地区竞争中彻底边缘化。中国S26T型潜艇的技术成熟、性价比高,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重点关注对象。从2023年起,全球潜艇出口市场竞争剧烈,法国、德国、韩国均在东南亚推销新型潜艇,但价格高企、交付周期长,令泰国“买不起也等不起”。



泰国的“迟到采购”,反映出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地缘安全夹缝中的无奈选择。泰国未来若能顺利接收S26T型潜艇,无疑将改变泰国海军“无潜艇时代”的历史。中国军工企业则通过这次合作,重新定义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模式,更重视风险与利益平衡。区域安全格局将因泰国的“补课”而发生微妙变化,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都在密切关注。
参考资料:“泰国海军迈出里程碑式一步”!几经波折,泰中完成潜艇采购谈判
2024-06-03 06:13·环球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折腾8年又买了!柬泰交火后,造一半的中国潜艇又要卖给泰国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