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日造船厂接下美军方大单,本以为大赚,美却说不许用中国设备
文、编辑 | 白
前言一块厚度仅6毫米的钢板,突然从普通的工业品变为地缘政治筹码。它背后牵扯着令人窒息的数据,中国钢材价格比韩国本土低15%-20%,而这块钢板决定了整船20%-30%的成本结构。
更致命的是,全球74.1%的新船订单依赖中国供应链,日本液化天然气船的关键曲轴竟完全依赖中国特种钢独家供应。
当韩国船厂偷偷将中国钢板贴上“本土改制”标签运往釜山码头,这场看似针对军工安全的禁令,已然演变成撕裂全球贸易秩序的暗战。
而大西洋彼岸的港口运营商们很快发现,排斥中国组件的结果,是让全球航运成本暴涨320%,政治终究拗不过经济铁律。
中国钢材让各国担忧2025年8月,五角大楼宣布启动“2045舰队计划”,承诺每年投入300亿美元预算,在三十年内建造364艘新型舰艇。当这份史诗级订单的细节传到首尔和东京时,造船巨头们的董事会会议室爆发出久违的欢呼声。
HD现代集团的副总裁甚至当即开香槟庆祝,直到三周后收到附录第37-B条款,所有参与舰艇建造的供应商严禁使用中国生产的设备与材料,特别是船用厚钢板。
这个看似普通的技术条款瞬间让亚洲造船业陷入冰火两重天。韩国船厂每年消耗的钢铁原料中有49%来自中国,其中70%专门用于造船领域。
那块厚度仅6毫米的钢板突然从工业品变成地缘政治筹码,其价格差决定着整船20-30%的成本结构。中国钢材相比韩国本土产品便宜15%-20%,这个差价对于平均净利润率不足4%的造船业而言,就是生死线。
三星重工的成本核算部门连夜拿出测算报告,若全面替换中国厚钢板,每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建造成本将暴涨23%,原本预估的1.8亿美元利润将逆转为6000万美元亏损。
更棘手的是,日本三菱重工发现其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关键曲轴部件,全球仅有中国鞍钢集团能稳定供应满足工期要求的特种钢。
危机中的博弈以多种形式展开。韩国防卫厅长官紧急飞往华盛顿,在五角大楼提出“分段建造”的折衷方案:在韩日船厂完成船体模块建造,运至美国船厂进行最终组装。
这个创意本可规避《伯恩斯-托勒芬森法案》禁止海外造舰的限制,但美国造船商协会立即提出抗议,称这将威胁“国家安全”。
与此同时,HD现代集团与美国安杜里尔公司突然宣布合作开发无人水面舰艇2。韩国人提供船体设计,美国人负责智能控制系统,这种技术联盟被业界解读为“合规性突围”的经典案例:通过在美国本土注册实体、转移核心技术来换取准入资格。
更戏剧性的转折出现在贸易领域,当日本商船三井暂停对中国船厂订单时,韩国船厂反而加大中国钢板采购量,因为接盘日本转移的订单后,更需要中国材料维持利润。
大西洋彼岸的决策者很快尝到反噬滋味。佐治亚州萨凡纳港的运营商在听证会上出示数据:若全面排斥中国造船组件,美国港口年度维护成本将激增4.7亿美元。
英国海事机构的评估报告更指出,全球航运成本可能因此上涨320%,因为中国掌控着全球53%的钢铁产量和74.1%的新船订单。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美国海军考察团参观现代重工蔚山船厂时,发现中方技术人员正在安装推进系统,这些工程师持商务签证入境,根据美韩技术合作协议完全合法。
精心设计的贸易博弈美国海军的舰队扩建计划堪称史上雄心勃勃,计划到2054年建成364艘新军舰,每年投入资金高达300亿美元。消息传出时,全球造船业为之震动,日韩船厂更是摩拳擦掌。
他们很快发现,这笔看似诱人的订单背后藏着苛刻条件。美国不仅禁止在军舰建造中使用中国材料,甚至将限制延伸到维修和大修项目(MRO)。此举看似针对军工安全,实则精心策划了一场覆盖民用领域的贸易博弈。
2025年4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从10月15日起,所有中国实体拥有或运营的船舶,停靠美国港口需缴纳每净吨50美元的费用,每年最高收5次,中国建造的船舶同样要交费。这项被称为“港口费”的政策,实则是针对中国造船业的精准打击。
禁令使日韩船厂陷入两难困境。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远超外界想象,像HD现代和三星重工这样的韩国大型船厂,约20% 的厚板来自中国。而对于规模较小、议价能力较弱的厂商,这一比例甚至可达50%。
若完全放弃中国钢材,造船总成本将提高20%以上,原本的盈利订单将转为亏损。韩国今年上半年的新订单量已大幅下降三成以上。
日本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日本航运巨头商船三井在2025年5月24日突然宣布,暂停向中国船厂订购新的LNG运输船。尽管去年底该公司刚向中国订购了6艘LNG运输船,如今却紧急转向韩国造船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日本本土造船厂已十年未曾接过LNG船订单,而美国造船业成本是中国的3-5倍,产能仅占全球0.1%。结果美国想打压中国造船业,订单却全流向了韩国。
美国的限制措施首先在国内引发反对声浪。港口运营商普遍认为,这将严重打击贸易,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英国海事媒体报道,美国佐治亚州萨凡纳港一家私营码头公司大吐苦水,表示限制中国钢材将使许多贸易受限,公司损失不断上涨。
佛罗里达州的船舶经纪人也吐槽,中国造船厂和其他国家一样,限制中国造船业对振兴美国造船业于事无补。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韩国造船厂订单越多,用中国钢越多,中国钢铁业赚得越稳。
韩国人提出“分段在韩生产,运美组装”的变通方案,这样既绕开法律限制,又能让韩国船厂发挥技术优势。
企业层面的应对更加灵活。韩华海洋直接收购了美国费城造船厂,试图通过资本手段获得“美国身份”。HD现代则另辟蹊径,与美国安杜里尔公司合作开发无人水面艇。
2025年8月中旬,两家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美国市场,韩国人负责设计和建造,美国人提供智能控制系统。
与此同时,日韩几乎同时对中国厚钢板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加征临时关税。这一举动既是向美国交出的“投名状”,也暗含保护本国钢铁产业的考量。
结语中国造船业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全球供应链如同流水,政治壁垒只能暂时阻隔,却无法改变其最终流向,市场需求与效率优势才是决定航向的根本力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