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背后使坏?中企在北极吃亏,只要做到一点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文|泡芙
编辑|江娱迟
前言北极就像个冰与火交织的舞台,大国盯着油气、航道争得热闹,北约与俄罗斯的军事对峙让冰层下都透着紧张。
在400万北极居民里,那些懂驯鹿迁徙、知海冰变化的原住民,却像被忽略的“关键先生”。
有人说地缘才是硬通货,民心相通太“软”,有人觉得原住民没投票权,费力气不值,还有人觉得新合作领域不如油气实在。
那么,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看看北极合作的“真面目”是什么?
地缘重过心?或许有人会说得更具体,你看北约近年不断在北极搞联合军事演习,俄罗斯也在北极沿岸增设军事基地,连美国都特意加强对北极航道的“战略关注”,这些实打实的军事动作、资源争夺才是北极合作的“主旋律”。
他们可能还会举例子,比如挪威和俄罗斯曾为巴伦支海油气田开发划界谈判多年,核心就是资源分配,哪提到过“民心相通”?
甚至有人觉得,民心相通顶多是合作的“附加项”,碰到地缘利益冲突,根本不值一提,就像俄乌冲突后北极理事会分裂,不就是地缘优先,把之前的合作默契都打破了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说法其实没看到“地缘动作”背后的民众根基。
北极环境经不起战争,这不是空泛的话,北极冰盖融化速度逐年加快,军事演习的燃油泄漏、武器试验污染,都会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饮水、渔业和驯鹿放牧。
我国企业在西伯利亚的投资教训更实在,那些失败的卷宗里,不少是企业没跟当地居民商量,就把油气项目建在驯鹿迁徙路线旁,污染了河流,当地居民集体抗议后才引发诉讼。
要是一开始就跟居民聊透环保方案,比如避开迁徙路线、建污染处理设施,项目说不定能成。
再说,就算大国搞地缘布局,最终也得靠当地民众配合,比如北极航道要运营,得靠沿岸居民提供后勤、气象预警,要是居民不认可,航道运营也会处处受阻。
所以地缘竞争再“硬”,也得靠民心相通这个“软基础”托着,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原住民无用?或许有人会较真,在俄罗斯的统计数据中,北极原住民最多才占30%。
在北极理事会连投票权都没有,就算懂点驯鹿迁徙、海冰变化,现在研究靠卫星、探冰有专业设备,这些老经验能比科技还管用?
甚至有人觉得,谈合作找政府签协议就行,跟原住民打交道纯属绕远路,比如开矿、建油气厂,只要拿到当地政府许可,原住民再反对也影响不了项目,何必花功夫跟他们磨嘴皮子?
但这些想法刚好漏了原住民的“不可替代性”,有网友说得很实在,他们的传统知识是“活实证”,卫星能拍冰盖融化,可原住民知道哪片海冰每年三月最容易裂、哪条路线适合冬季运输,这些细节仪器测不准,却能帮科研少踩坑、项目少出意外。
而且碰到暴风雪、冰裂这些灾害,原住民社区比救援队反应还快,是极地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更别说现在火起来的生物资源合作,芬兰机场的北极特产展馆、俄罗斯机场的生态商品,好多都是原住民采集加工的,要是没他们参与,这些合作根本落不了地。
所以原住民不是“无用”,是北极合作缺不得的“活纽带”。
新域不实际?或许有人会问,旅游、生物资源、教育这些新合作领域,哪有油气、航道来得实际?
毕竟油气是能源刚需,航道能省运输成本,新领域见效慢,没必要重点搞。
但根据数据显示,北极航道每年域外航次才100次左右,90%以上都是沿岸国家自己运,咱们想靠航道合作打开局面,没那么容易。
而且油气、矿产开发会影响原住民迁徙,损他们利益,要是没民心相通,根本推进不了。
反观新领域,旅游能让双方居民多接触,教育合作能培养青年纽带,生物资源我国还是潜在消费国,建开发基地、设冰上丝路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合作,这些都能实实在在拉近距离。
从长远看,新领域不仅实际,还能避开资源争夺的矛盾,更符合民心相通的需求,反而能让北极合作走得更远。
结语这样看下来情况已经很清楚了,地缘竞争再激烈,没民心相通撑底,合作就是“空中楼阁”,原住民虽没投票权,却是连接生态与合作的“活纽带”,新合作领域看似不“急”,却藏着北极合作的长远未来。
从西伯利亚投资的教训,到芬兰机场的生物资源展馆,再到原住民的传统知识,都在说着同一件事,北极合作不是只看“硬资源”,更要暖“民心”。
把民心相通从想法变成实在的行动,或许这才是让北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地样板”的关键一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