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印度人的共识:“若再战解放军,印军会取胜”,底气从何来?
根据印度今日杂志在2020年8月搞的全国民意调查,72%的受访者觉得要是再和中国军队干一仗,印军肯定能赢。9%的人说赢不了,10%觉得会打成平手,还有9%没啥明确看法。类似调查在其他媒体也见过,比如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的报告,印度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高达67%,这也间接推高了他们对军事对抗的乐观情绪。
印度人自信的起点,得追溯到独立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1947年印度独立后,很快就动手整合周边小邦。1948年,对海得拉巴邦出兵,军队直接开进,几天就控制局面。1961年,又对果阿动武,从葡萄牙手里抢过来。这些行动基本没遇上大阻力,印度军队轻松得手,这让民众觉得自家军队挺能打。
南亚地区,印度成了老大,尼泊尔、不丹这些邻国都得看印度脸色。这样的经历积累下来,自然养成了一种优越感。转到中印边境,1962年的那场冲突是关键节点。印度军队当时损失惨重,丢了上千平方公里土地,但国内宣传没这么直白。
学校课本和媒体常把焦点放在士兵的顽强抵抗上,比如在拉达克地区的战斗,印军守住了一些阵地。很多印度人到现在还相信,那场仗其实是平手,或者中国占了便宜是因为地形和准备问题。
历史学家分析过,印度政府当时为了稳住人心,淡化失败,强调外部因素。这套叙事传了几代人,现在年轻人上网一看,各种帖子都说印军当年没输透,再来一次肯定不一样。结果呢?这种历史认知偏差,直接成了自信的土壤。
经济方面也给印度人添了不少底气。印度从上世纪90年代改革后,经济蹭蹭上涨,现在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2023年GDP增长率超7%,中产阶级规模膨胀到几亿人。这些人多在城市工作,软件、金融、制造业领域混得风生水起。德里一个软件工程师在访谈里就说,印度科技快赶上发达国家了,经济强了军队自然也强。
印度出口软件服务全球,制药业也牛,疫情时疫苗输出一大堆。这让民众觉得国家有底蕴,能支撑长期军事投入。相比中国,印度人常觉得自己更民主、更创新,不像中国那么依赖出口。全球火力指数2024年排名,印度军力第四,仅次于中国,但民众看到的是进步速度。
经济自信转化成军事自信,顺理成章。印度手机市场小米、vivo这些中国品牌占大头,但印度人还是觉得自家制造业在追赶,军队装备也能跟上。2024年国防预算超700亿美元,买了法国阵风战机、美国情报系统,这不就让大家觉得有钱就能砸出强军吗?
军事因素是核心。印度军队人数145万,现役部队多,山地作战经验丰富。高海拔地区,印军常年驻扎拉达克、锡亚琴冰川,士兵适应缺氧环境。中国军队虽大,但西部战区部队多从内地调来,短期适应难。
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印军用棍棒肉搏,没吃大亏,这事在印度媒体炒得热乎乎的,大家觉得印军不怕硬碰硬。海军方面,印度控制印度洋,航母两艘,能封锁马六甲海峡,切断中国能源线。中国海军虽强,但远洋作战拉长补给线,印度人算账觉得自家有地利。
空军呢?印度有苏30、米格29,还加了阵风,2024年又签了更多合同。全球火力指数显示,印度空军飞机2296架,虽少于中国,但质量上印度人觉得不差。核武器也是底牌,印度有上百枚核弹头,导弹射程覆盖中国大部。这套组合拳,让民众相信再战能占上风。西方智库如兰德公司报告说,印度在高山地带有优势,中国快速动员有瓶颈。
宣传和信息环境推波助澜。印度媒体多,社交平台活跃,推特、脸书上满是爱国帖。2020年后,反华情绪高涨,电影如《Uri》这类,夸大印军英勇,观众看完热血沸腾。政府也加码,莫迪上台后强调自力更生,军队现代化口号喊得响。
2024年议会辩论,国防部长说印军准备充分,民众听了自然放心。信息茧房效应明显,印度网民多看本土新闻,中国负面报道一堆,比如中国经济放缓、军队腐败啥的。皮尤调查显示,印度人对中国的好感度低到谷底,这放大自信。政客趁机炒作,选举时总提中印边境,承诺强硬。结果,七成多印度人觉得赢面大,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这些因素叠加。
当然,这自信不是没风险。现实中,中国军力整体领先,国防工业自给率高,导弹、无人机多。印度军工弱,进口依赖大,后勤补给成问题。但印度人为什么忽略这些?因为自信来源更多是情绪和选择性信息。历史教训没全吸取,经济自信遮盖差距,军事局部优势被放大。长远看,这种心态可能误导政策,但短期内,它就是底气的主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