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公民投票支持加入马来西亚,为何加入两年,新加坡就被踢走
1962年9月1日,新加坡举行公投,决定是否加入马来西亚。人民行动党提出的合并方案明确,新加坡将作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保留自己的立法议会和行政机构,拥有制定劳工和教育政策的权力,而外交和国防由联邦政府负责。公投结果显示,71%的选民支持这一方案,反映了新加坡人对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独立的强烈愿望。
新加坡希望通过合并进入马来亚的广阔市场,解决失业问题;政治上,合并被视为对抗共产主义威胁、巩固人民行动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一步。
1963年9月16日,新加坡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与马来亚、沙巴和沙捞越共同组成新国家。合并初期,双方都对未来充满期待。然而,仅仅三个月后,经济、政治和种族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动摇了联邦的根基。
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的贸易枢纽,港口和工业为联邦贡献了大量税收。然而,联邦政府的预算分配让新加坡感到不公。
1964年11月25日,马来西亚政府宣布提高税收政策,要求新加坡上缴60%的税收以弥补联邦财政赤字。这项政策引发新加坡商界强烈反弹,商会和企业主认为税收负担过重,限制了本地经济发展。
人民行动党主张社会主义和精英治国,强调能力优先,而马来西亚联盟党则以马来人特权为核心,维护保守的种族平衡政策。联邦选举中,人民行动党试图在马来半岛扩展影响力,挑战联盟党的主导地位,结果却引发了联盟党的强烈反感。
联盟党认为,人民行动党的政治活动威胁了联邦的统一和马来人的主导地位。
1964年7月21日,穆罕默德诞辰日期间,新加坡爆发严重种族暴乱。起因是一场马来人游行与华人警员发生冲突,迅速演变为大规模骚乱,造成23人死亡,454人受伤。同年9月,另一起暴乱再次发生,进一步加剧了种族对立。
这些事件让马来西亚政府担心,新加坡的种族问题可能波及整个联邦,威胁国家稳定。巫统内部开始指责人民行动党,称其政策导致了马来人的不满。
面对经济、政治和种族的多重矛盾,马来西亚政府逐渐失去对新加坡的信任。东姑阿都拉曼认为,新加坡的存在威胁了联邦的统一。
1965年8月7日,马来西亚议会召开紧急会议,东姑阿都拉曼提出动议,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议会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通过了决议。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迫独立。
新加坡独立时,面临严峻挑战:国土面积仅581平方公里,缺乏自然资源,200万人口挤在贫民窟,失业率居高不下。李光耀迅速采取行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他推动填海造陆,扩大国土面积;建立新加坡武装部队,确保国家安全;推广英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
1968年,他提出“花园城市”理念,启动大规模绿化项目。1970年代,新加坡吸引了英特尔等跨国公司投资,制造业迅速崛起,港口贸易进一步繁荣。到1980年代,新加坡转型为金融和服务业中心,人均GDP跻身世界前列。
李光耀推行严厉的反腐败措施,确保政府廉洁;实施公共住房计划,让80%的居民住进组屋;推广节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这些措施显著改善了民众生活,但他的高压政策也引发争议,反对党活动受到限制,媒体受到严格监管。
1990年,李光耀卸任总理,担任内阁资政,继续影响国家政策。2015年3月23日,他因病去世,享年91岁。新加坡举国哀悼,数十万民众参加葬礼。他的遗产包括一个繁荣、稳定的新加坡,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马来西亚在分离后,依靠石油、棕榈油和制造业实现经济增长。政府推出新经济政策,旨在提高马来人的经济地位,同时促进种族和谐。马来西亚成为东南亚经济强国,但与新加坡相比,人均收入仍有差距。
新加坡的独立并非自愿,而是被迫的。但在李光耀的领导下,这座小岛从贫瘠之地成长为“亚洲四小龙”。如今,滨海湾的灯光映照海面,诉说着那段曲折的历史。
参考资料
新加坡独立日:50年前是怎样被马来西亚联邦开除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