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建议中美和解,俄少将称中国早已看透,会帮俄打击西方联盟
格雷厄姆·艾利森作为哈佛大学知名教授,长年研究大国崛起与冲突。他的著作《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早在2017年就指出,美国作为现有强国,中国作为新兴力量,容易陷入古希腊雅典与斯巴达式的对抗模式。
那本书分析了历史上16个类似案例,其中12个以战争结束,强调结构性矛盾可能导致灾难。到了2024年博鳌亚洲论坛,艾利森进一步提出具体路径,建议中美借鉴北宋与辽国的澶渊之盟。
这种历史借鉴并非随意提及,而是基于他对中美关系的长期观察。澶渊之盟发生在1005年,当时宋真宗亲征,宋军虽在军事上稍占上风,但选择通过外交谈判与辽国达成协议,约定每年支付岁币换取边境和平。这份盟约维持了长达120年的稳定,避免了两国资源消耗在无休止战争中。
艾利森认为,中美当前在贸易、科技和南海等领域竞争激烈,但可以通过类似机制管控分歧,比如建立定期高层对话、划定合作红线,从而转向互利共存。这与他的早期观点相比,更注重可操作性,从警告风险转向提供解决方案,体现了学术思考的深化。
艾利森的建议契合我们一贯主张的和平共处原则。历史上,中国多次通过外交智慧化解外部压力,如宋辽盟约不仅止战,还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宋朝得以专注内部发展,推动科技和商业繁荣。
同样,当今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中美关系近年来虽因贸易摩擦和技术限制而紧张,但2025年上半年已有积极信号,比如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联合声明,以及贸易谈判中延长关税暂停期至11月。
这显示出借鉴历史模式的潜力,能帮助中美从对抗转向平衡,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悲剧重演。艾利森的表态也反映出美方部分理性声音认识到,强硬遏制中国发展不符合时代潮流,多极化世界需要大国协调而非霸权独占。
相比之下,俄罗斯军官协会主席利波沃伊少将在2024年的一次采访中表达了不同视角。他指出,西方联盟以美国为首,试图通过乌克兰冲突摧毁俄罗斯,而中国已看清这一意图,如果俄罗斯失败,下一个目标将是自己,因此中国会协助俄罗斯打击这一联盟。
这种言论源于乌克兰危机背景,自2022年2月俄罗斯启动特别军事行动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向乌克兰提供超过千亿美元的军援,包括先进坦克和导弹系统,同时实施全面经济制裁,旨在通过代理战争削弱俄罗斯实力。
利波沃伊的观点强调地缘战略联动,认为中俄面临共同威胁,必须加强协作。这与过去俄方表态一致,但更突出中国战略洞察力,暗示中国援助将超出经济层面,延伸到对抗西方压力。
我们理解利波沃伊的表态反映了中俄关系的深层逻辑。中俄合作建立在互信基础上,2024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大量能源,确保国内供给稳定,这与之前依赖西方市场的模式形成对比,推动了去美元化进程,使用人民币结算比例超过80%。
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中立立场,2023年发布政治解决危机立场文件,呼吁通过谈判结束冲突,而不是输送武器加剧矛盾。
这与利波沃伊描述的“打击西方”有所区别,中国援助更多体现在经济和技术支持上,比如出口重型机械帮助俄罗斯基础设施重建,2025年对俄出口增长15%。
这种协作并非盲从,而是基于自身利益,中国清楚西方双重标准,如果俄罗斯被孤立,亚太地区压力将增大。因此,中俄联合军演如2025年的“海上-2025”在日本海举行,涵盖反潜和防空科目,规模较以往扩大,体现了防御能力的提升,而非进攻性联盟。
如今,这些观点的影响仍在显现。中美贸易休战延长90天,特朗普政府推动乌克兰和平谈判,中国欢迎美俄接触,支持持久解决方案。乌克兰战局中,俄罗斯在顿涅茨克地区推进,占领多个村落,但中国坚持推动多边对话,避免冲突外溢。
中俄军事技术交流加强,但未逾越底线,联合演习避免敏感区域,体现了理性推进。这些发展稳定了地区局势,中国作为调解力量,推动从对抗向合作的转变。
总体而言,艾利森的和解建议与利波沃伊的联盟观点虽角度不同,但都凸显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相信,通过外交智慧和战略互信,能在竞争中实现共赢,避免大国冲突的陷阱。这不仅关乎中美中俄关系,还影响世界和平进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页:
[1]